《无敌正德》TXT全集下载_72(2 / 2)

无敌正德 江湖大侠客 4866 字 2023-09-07

gu903();“这不过是为臣的本分,当不得太子殿下夸奖。”何鉴连忙躬身谦虚道,脸上也看不出喜色,不知道他是真的这么想的,还是只是喜怒不形于色。

朱佑樘看了一眼自己的儿子,随后又转头看了一眼何鉴,以自己对儿子的了解,这位何鉴怕是又被儿子给看上了。想到这里,朱佑樘不禁叹气,这个何鉴还不自知,被自己的儿子看上了,想要继续干刑部侍郎是没戏了。

“行了,说说这事怎么办吧!”朱佑樘看着儿子,没好气的说道:“这可是大事情啊!”

“好办,既然这些流民没有土地田产,也无处安身,那就将他们迁走,无论是辽东还是西北,那可都正缺人呢。”朱厚照理所当然的说道:“一部分迁往辽东,一部分迁往西北,西北和辽东都是地广人稀,正好过去填充人口。”

移民实边,这是历史上很多朝代都干过的事情,朱厚照也不觉得这事不行。

江南百姓过于集中,这是一个大问题,朱厚照才不会去打击土地兼并,然后给百姓分地,因为那是徒劳无功的。在这个以土地为主要生产资料的时代,土地兼并就是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除非全面实行土地国有化,像后世一样进行土改。

可是封建帝王的统治基础就是地主,你搞土地国有化?你要是造反还差不多。

正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在这样的价值观之下,没人会赞同你搞国有的。百姓明智未开,他也不会让你这么搞,跨时代是会死人了。朱厚照准备将百姓迁走,从人多的地方迁到人少的地方,这才是王道。

辽东西北,那都是自己要搞大开发的地方,正好让这些人过去,一举两得。

要知道这个时代的百姓可是比后世更加的故土难离,这些流民就是最好的移民之人了,无恒产,正好到辽东和西北去。

听了朱厚照的话,众人的脸色都有些怪异,朱佑樘更是直接黑了脸,在这个时代搞移民实边,那都是强制性的,历朝历代都是用大军压着,一路上死伤无算,在任何一个朝代,这种政策都算不上仁政,用的最多最野蛮的是秦汉之时。

越往后的朝代,这种事情就越少了,太子殿下居然要移民实边,而且还是将近百万人的大规模。

“你不觉得不切实际吗?”朱佑樘看着朱厚照直接说道:“这么多人,怎么移民实边?一旦操作不当,百姓就会揭竿而起。”说着朱佑樘的声音都提高了不少:“故土难离,这些人会愿意到西北,到辽东去?到时候有心人煽动起来,那就是板荡之势。”

有心人?扇动?板荡之势?朱厚照非常的不以为然,这根本就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殿下,荆襄之地很重要,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一旦荆襄乱起,那么必然东南板荡,要不得啊!”谢迁连忙开口说道,脸上的表情也非常的坚定,反正他是打定了主意了,这一次无论如何不能让太子殿下乱搞,宁可辞官也不行。

朱厚照顿时就笑了:“大明的流民越来越多了,可见百姓日苦,总要想一些办法解决,就地安置不是不可以,可是这就地安置也要有地方安置。既然不能迁往辽东和西北,不如就地安置在荆襄,彻查田亩,凡是超过百亩之田的人家,必须将土地卖于朝廷。”

“这地价就按照是市价的一半,不然朝廷也负担不起,这些朝廷赎买的土地,可以用来安置百姓。”

“此举万万不可。”听到这话,谢迁的脸色顿时大变,连忙说道:“朝廷半价买田,岂非强买强卖?如此岂是朝廷所为?”

朱厚照点了点头:“是,谢大人说的是,本宫想的简单了,既然迁走也不是,就地安置也不是,不知谢大人有何高见?”

这话一出,大殿里面瞬间就安静了下来,一时间气氛狠尴尬,谢迁也是脸色涨得通红,他能有什么办法?流民问题很早就出现了,这不光是弘治一朝的问题,元朝至正年间这一带就已有流民聚此,当时官府将这一带作为封禁区,是不许百姓迁入的,但是直到元朝灭亡也莫能制。

大明建国初,太祖皇帝朱元璋延续元制,对荆襄地区仍实行封禁政策,曾派遣卫国公邓愈率兵到房县清剿,“空其地,禁流民不得入”。

这也不光是一个荆襄之地的问题,这也是全国都要面临的问题。

这一点在场的人全都知道,谢迁当然也明白,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吏治败坏,土地兼并剧烈。

吏治败坏怪谁?还不是他们这些当官的,他们这些士绅,土地兼并激烈怪谁?还不是他们这些当官的,这些士绅。问题出在他们自己的身上,好处也是他们自己拿了,你让他们怎么办?割自己的肉?那根本就不可能。

朱厚照倒是没让这气氛继续尴尬下去,而是继续开口说道:“成化元年春,荆襄流民造反,叛贼首领叫做刘通。刘通是河南西华人,因为曾双手举起县衙门前的千斤石狮,人称刘千斤。早年因劫邓州李姓富豪,遭官家追捕。”

“正统年间流亡到襄阳、房县一带的山区谋生。成化元年四月,他树带头造反,得到很多流民的拥护和响应。造反后,刘通自称“汉王”,叛军从数万人迅速发展壮大到数十万人,以湖广西北部为根据地,攻略河南南阳,西抵陕西汉水西岸,东及湖广蕲黄之境,声势之大为我大明立国以来前所未有。”

“朝廷调遣大军评叛,历时两年,耗费了巨量的钱粮,可是在成化六年,第二次造反又来了,造反的人叫李原,自称“太平王”,任命总兵、先锋官等,转战于襄阳至南漳、南阳至内乡、西安至渭南等地,流民响应者达百万,这是历朝历代参与人数最多的一次流民造反,声势浩大。”

第一百一十三章

看到朱厚照的样子,听着朱厚照的话语,在场的人在看向何鉴的目光都不一样了,这明显是受到了太子殿下的器重了,前途无量啊!

“这不过是为臣的本分,当不得太子殿下夸奖。”何鉴连忙躬身谦虚道,脸上也看不出喜色,不知道他是真的这么想的,还是只是喜怒不形于色。

朱佑樘看了一眼自己的儿子,随后又转头看了一眼何鉴,以自己对儿子的了解,这位何鉴怕是又被儿子给看上了。想到这里,朱佑樘不禁叹气,这个何鉴还不自知,被自己的儿子看上了,想要继续干刑部侍郎是没戏了。

“行了,说说这事怎么办吧!”朱佑樘看着儿子,没好气的说道:“这可是大事情啊!”

“好办,既然这些流民没有土地田产,也无处安身,那就将他们迁走,无论是辽东还是西北,那可都正缺人呢。”朱厚照理所当然的说道:“一部分迁往辽东,一部分迁往西北,西北和辽东都是地广人稀,正好过去填充人口。”

移民实边,这是历史上很多朝代都干过的事情,朱厚照也不觉得这事不行。

江南百姓过于集中,这是一个大问题,朱厚照才不会去打击土地兼并,然后给百姓分地,因为那是徒劳无功的。在这个以土地为主要生产资料的时代,土地兼并就是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除非全面实行土地国有化,像后世一样进行土改。

可是封建帝王的统治基础就是地主,你搞土地国有化?你要是造反还差不多。

正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在这样的价值观之下,没人会赞同你搞国有的。百姓明智未开,他也不会让你这么搞,跨时代是会死人了。朱厚照准备将百姓迁走,从人多的地方迁到人少的地方,这才是王道。

辽东西北,那都是自己要搞大开发的地方,正好让这些人过去,一举两得。

要知道这个时代的百姓可是比后世更加的故土难离,这些流民就是最好的移民之人了,无恒产,正好到辽东和西北去。

听了朱厚照的话,众人的脸色都有些怪异,朱佑樘更是直接黑了脸,在这个时代搞移民实边,那都是强制性的,历朝历代都是用大军压着,一路上死伤无算,在任何一个朝代,这种政策都算不上仁政,用的最多最野蛮的是秦汉之时。

越往后的朝代,这种事情就越少了,太子殿下居然要移民实边,而且还是将近百万人的大规模。

“你不觉得不切实际吗?”朱佑樘看着朱厚照直接说道:“这么多人,怎么移民实边?一旦操作不当,百姓就会揭竿而起。”说着朱佑樘的声音都提高了不少:“故土难离,这些人会愿意到西北,到辽东去?到时候有心人煽动起来,那就是板荡之势。”

有心人?扇动?板荡之势?朱厚照非常的不以为然,这根本就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殿下,荆襄之地很重要,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一旦荆襄乱起,那么必然东南板荡,要不得啊!”谢迁连忙开口说道,脸上的表情也非常的坚定,反正他是打定了主意了,这一次无论如何不能让太子殿下乱搞,宁可辞官也不行。

朱厚照顿时就笑了:“大明的流民越来越多了,可见百姓日苦,总要想一些办法解决,就地安置不是不可以,可是这就地安置也要有地方安置。既然不能迁往辽东和西北,不如就地安置在荆襄,彻查田亩,凡是超过百亩之田的人家,必须将土地卖于朝廷。”

“这地价就按照是市价的一半,不然朝廷也负担不起,这些朝廷赎买的土地,可以用来安置百姓。”

“此举万万不可。”听到这话,谢迁的脸色顿时大变,连忙说道:“朝廷半价买田,岂非强买强卖?如此岂是朝廷所为?”

朱厚照点了点头:“是,谢大人说的是,本宫想的简单了,既然迁走也不是,就地安置也不是,不知谢大人有何高见?”

这话一出,大殿里面瞬间就安静了下来,一时间气氛狠尴尬,谢迁也是脸色涨得通红,他能有什么办法?流民问题很早就出现了,这不光是弘治一朝的问题,元朝至正年间这一带就已有流民聚此,当时官府将这一带作为封禁区,是不许百姓迁入的,但是直到元朝灭亡也莫能制。

大明建国初,太祖皇帝朱元璋延续元制,对荆襄地区仍实行封禁政策,曾派遣卫国公邓愈率兵到房县清剿,“空其地,禁流民不得入”。

这也不光是一个荆襄之地的问题,这也是全国都要面临的问题。

这一点在场的人全都知道,谢迁当然也明白,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吏治败坏,土地兼并剧烈。

吏治败坏怪谁?还不是他们这些当官的,他们这些士绅,土地兼并激烈怪谁?还不是他们这些当官的,这些士绅。问题出在他们自己的身上,好处也是他们自己拿了,你让他们怎么办?割自己的肉?那根本就不可能。

朱厚照倒是没让这气氛继续尴尬下去,而是继续开口说道:“成化元年春,荆襄流民造反,叛贼首领叫做刘通。刘通是河南西华人,因为曾双手举起县衙门前的千斤石狮,人称刘千斤。早年因劫邓州李姓富豪,遭官家追捕。”

“正统年间流亡到襄阳、房县一带的山区谋生。成化元年四月,他树带头造反,得到很多流民的拥护和响应。造反后,刘通自称“汉王”,叛军从数万人迅速发展壮大到数十万人,以湖广西北部为根据地,攻略河南南阳,西抵陕西汉水西岸,东及湖广蕲黄之境,声势之大为我大明立国以来前所未有。”

“朝廷调遣大军评叛,历时两年,耗费了巨量的钱粮,可是在成化六年,第二次造反又来了,造反的人叫李原,自称“太平王”,任命总兵、先锋官等,转战于襄阳至南漳、南阳至内乡、西安至渭南等地,流民响应者达百万,这是历朝历代参与人数最多的一次流民造反,声势浩大。”

第一百一十五章不以为然

“朝廷虽然再一次平叛,可是再一次损耗了大量的钱粮,如果不想一个办法安置流民,只是修修补补,这样的事情还是会发生,朝廷需要一个一劳永逸的解决办法。”

朱厚照说完这句话之后,目光在所有人的脸上扫了过去,面容越来越坚定,这次他要和这些官掰掰手腕子了。

事实上大明朝解决了这个问题了吗?答案是解决了,只不过解决的办法却十分的粗糙,在朱厚照看来,这种解决办法的好处就一个,那就是消弭了叛乱,的确是没人造反了,但是事情的根本没解决,而是刚加的严重了。

所谓荆襄之地,泛指湖广、河南、四川三省结合地,大约西起终南山东端,东南到桐柏山、大别山,东北到伏牛山,南到荆山,这里山峦连绵,川回林深。

百姓为什么聚集到这里,答案很简单,因为这里山高林密,好多藏,官府找不到我们。

同时也衍生了另外一个问题,这里成为了逃犯和各种乱七八糟的人的聚集地,说是法外之地也不奇怪。这里面很多地方后世人不是很了解,但是大别山这个地方相信不少人是知道的,大别山西望武汉,东守南京,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其对民国首都南京和中心城市武汉具有重要的军事价值。

这也是当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地理前提,大别山区是我国著名的革命老区之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第二大革命根据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域。

为什么当年刘邓大军选择大别山,与现在流民选择大别山的原因是一样的,当然了,流民去大别山是因为活不下去了,刘邓大军去大别山是为了革命的。

由于在这个时期这个地区人烟稀少,容易获得垦地。同时这里的气候介于南北方之间,比较温和,雨水适中,既可以种水田,也可以种旱地。这样的自然环境,南北方人在生活上、劳作上都易适应,因此流民把这里当作理想的归宿地。

可是这里面有一个大问题,这里聚集了几百万的百姓,它也承受不住,一旦天灾就造反,这里就是一个巨大的不安定因素。

另外就是这些人虽然都在聚集在这里过活,可是这里的百姓大多都是不纳税的,都是流民,而且随着时间越来越长,这里的流民就越来越多。

两次声势浩大、惊心动魄的造反被朝廷武力残酷镇压下去之后,荆襄流民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成化十二年,河南歉收,饥民又是潮水般地涌进荆襄地区,“入山就食,势不可止”,流民复聚如故。采取强硬的封禁政策与措施,朝廷担心又会激发强烈地反抗,因而被迫寻求武力镇压以外的策略与措施来治理流民问题。

成化十二年五月,朝廷任命左副都御史原杰以抚治荆襄等处名义前往襄阳处理流民问题,抚治流民。原杰到任后经调查走访认为,应该采取怀柔的按抚政策以处置该地区流民问题。主张撤除禁令,允许流民在山区附籍为民,开垦荒地,永为己业,设立专府,把流民纳入版籍,征收赋税

随后拟议:因原襄阳府辖之郧县地接河、陕,路通水陆,居竹山、房县、上津、商洛诸县之中,为四通八达要地,奏请开拓郧县城,置郧阳府,即其地设湖广行都司,立郧阳卫,以之“控制其地,以永保无虞”。

于是在当年十二月朝廷决定将郧县从襄阳府之均州划出,升为府,定名“郧阳”。郧阳府正式开设。湖广割竹山县的尹店新置竹溪县,割郧县的武阳、上津县的津阳新置郧西县。郧阳府统领郧、房、竹山、竹溪、郧西、上津六县。

流民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抚治、安置。该域以后再未出现过大规模的流民举事、造反。

无论从结果还是过程上来说,这都是一个非常不错的解决办法,将流民落籍为民,可是这几年流民又多了起来。

要知道何鉴去查的这一次,那可是不是已经落籍的,而是新出现的流民,又出现了七十多万人,虽然郧阳府成立后,抚治面积不断扩大,最恢宏之时,西南到夔州府,西到西安府,北到南阳府,东到安陆府,南到荆州府。共有5道8府65县,其面积比后世之省还要大上许多。

可是要知道后世的人并不是以土地养活自己的,但是这个时代却是,流民的涌入的确发展了经济,尤其是在郧阳府成立之后。

不过在朱厚照看来,如果不从根子上解决流民的问题,那么流民问题永远都是最严重的,最后就会爆发。荆襄流民虽然听着好像都是在安徽江西一代,可是西北也不少,毕竟西边已经到了终南山,而终南山陕西,是陕西秦岭山脉的中段。

到了明末,陕西大旱,流民四起,造反的就是这些流民,陕西的农民起义就不用说了吧?明朝饶过不去的一个坎。

大别山那边没闹腾,那是因为那边环境相对还好,又有交通便利,百姓还能活的下去,没什么大的灾害。

可是明末可是多灾多难,这两年天灾就多了起来,如果不能从根子上解决流民问题,那么一旦天灾人祸,那就是大暴乱。很多人说这是朝廷的锅,是执政者的锅,可是一旦天灾那就是几省,甚至波及全国的大灾难,朝廷怎么做?

gu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