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下算是捅了马蜂窝了,勋贵那边有了英国公张懋带头,自然一下子涌出来不少人,这些人全都带头赞同,发言一个比一个踊跃,反倒是文官那边气氛不太好,出来的几个人基本上都是反对的,只不过有些苍白无力,没找到什么好的理由。
朱厚照都听出来了,这些文官反对的理由说的不清楚,但是大致有两个,一个是怕削权,他们找的理由是衙门多了,容易造成冗官。
另外一个则是怕勋贵掌权,他们找的理由是以文御武,虽然没多说,但是大概就是这个意思,最后甚至有人抬出了祖制。其实朱厚照很想问问他,是太宗的祖制还是太祖的祖制,太祖的祖制贪污四十贯直接剥皮充草,要不要试试看?
不过朱厚照也知道,这个时候自己这个太子是无论如何不能站出来,也不能说出这样的话的,一旦说了,那就真的是捅了马蜂窝了。即便要说,那也不是现在,不过朱厚照也彻底的确认了一件事情,那就是祖制就是这些文官的裹脚布,想用的时候就拿过来用一下,不想用就直接扔到一边去。
朱佑樘看着乱糟糟的朝堂,直接摆了摆手说道:“内阁先拿出一个章程,先看看再说吧!”说完这句话之后,朱佑樘直接就站起了身子,然后转身向着后面走了出去,显然这是要结束早朝。
虽然早朝结束了,可是事情还没完,这一点无论是朱厚照还是朱佑樘全都知道,父子二人一起离开了大殿向着后面走了过去。朱佑樘看了一眼悠哉悠哉的儿子,忍不住开口说道:“事情现在闹开了,到时候可别收不了场。”
“父皇,你不觉得朝堂上的臣子该换一换了吗?几年下来,全都是老脸,该换一点新人上来了。”朱厚照颇为不以为意的说道。
朱佑樘指了指朱厚照,笑骂道:“哪有那么多的合适的人选,不过也的确该换换人了。”
“其他的地方朕也不担心,只是担心内阁啊!”沉吟了半晌,朱佑樘终于说出了自己的担心:“三位内阁大学士都是朕一手提拔的,这么多年了,他们兢兢业业的为国操劳,这一次朕算是将他们架在火上烤了,他们怕是难了。”
朱厚照理解老爹的意思,便笑着说道:“既然做了内阁大学士,自然要承受内阁大学士的重任啊!”
第三十五章指鹿为马
这句话演变自“欲戴王冠,必承其重”,朱厚照就是在告诉老爹,你不能太护着这些内阁大学士了,他们既然做到了内阁大学士的位子,那么该承担的责任,那是一定要承担的,这一点是无法改变的。
当然了,内阁大学士的难处朱厚照也是知道了,这样的难度内阁大学士也不是第一次面对了。
每一任内阁大学士都会面对这样的问题,说白了就是立场问题,你站在哪一边。很多内阁大学士自己拜辞了,为什么?并不是说他真的不想干了,而是他站到了皇帝的对立面,与文官集团或者说是士绅集团站在了一起,而没有选择皇权。
有的时候,皇权做的也是不对的,内阁大学士为了表现出抗争,这个时候他们会选择拜辞。
更多的时候则是皇权与士绅的权力发生了冲突,下面的文官逼着内阁大学士与皇权抗争,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选择了皇权,一个奸臣的帽子是少不了的,甚至会被戴上各种各样的称呼,比如“纸糊三阁老,泥塑六尚书”,如果选择站在皇权的对立面,内阁大学士也就干不下去了。
拜辞是最好的选择了,否则等待他们的就只能是罢免了,这一次也一样。
如果士绅文官集团反对到底,那么刘健、李东阳、谢迁三位内阁大学士就要被架在火上烤了,这个时候就需要他们做出选择了。你们是选择了站在皇帝这边,还是选择站在士绅文官这一边。如果站在皇权这边,那么奸臣的帽子肯定是少不了的。
如果站在士绅文官那一边,那就请辞威胁吧!如果皇帝退缩了,那么官位还能保得住,如果皇帝没退缩,那就真的回家吧!
看了一眼儿子,朱佑樘开口说道:“看你的样子,似乎想换几个内阁大学士?”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为我何求。”朱厚照吟诵了诗经之中《国风·王风·黍离》的一句,意思很明显,那就是大不同不相为谋。事实上朱厚照就是这么想的,改革,从来都不是容易的事情,需要同道中人,即便不是同道中人,那么也要听话的人。
如果内阁大学士和中枢的这些大臣们,带头反对,那还怎么改革?你们尽快回家的好,免得不体面。
虽兰芝拦路,吾亦除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你不是我这边的,那你就没什么用了。
“唉!”听了儿子的话,朱佑樘谈了一口气,苦笑着说道:“也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说着摆了摆手,示意朱厚照退下,显然朱佑樘心情低落了,他需要自己的待会一会儿。
“而臣告退!”朱厚照躬身行礼,然后退了出去,这个时候,他自然不会在这里给老爹添堵。
看着儿子的背影,朱佑樘的身上有些复杂,这是一个很好的儿子,很优秀,是非常好的继承者,同时也是一个有野心有抱负的继承者。自己就这一个儿子,别无选择,这大明的江山迟早是他的,即便是自己现在拦住了他,那么以后呢?
一旦自己不在了,这江山交到了他的手里面,他是不是还是会做?到了那个时候,成败如何,自己可就真的看不到了,而且自己也帮不上忙了。
事实上朱佑樘并不是全部赞同儿子的做法,可是朱佑樘也知道,自己没办法纠正儿子,也没办法让他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自己为太子的时候,也想着做一番大事业。想到这里,朱佑樘有些无奈的叹了一口气,陪着儿子干一把。
成了,自然是好的,不成,也算是给儿子买一个教训了,希望他以后能够更加的审慎一些。
对于老爹的心理活动,朱厚照自然是不知道的,不过能够得到老爹的支持和肯定,他还是很开心的。
早朝的事情自然是瞒不住的,消息传出去之后,立刻就引起了轩然大波,舆情纷纷,说什么的都有。当然了,主要是集中在勋贵集团和士绅集团之间,普通百姓对这种事情的感触并不大,甚至普通百姓更关心的是猪肉的价格终于有所回落了。
无数的奏折被送进了宫里面,赞成的反对,吵成了一锅粥,内阁更是成为了众矢之的。
不少文官希望内阁能够站出来,坚决反对这种行为,勋贵们这几年已经餐食了他们不少的利益,一旦设立了参谋处,那这些勋贵岂不是更要耀武扬威了?在利益的驱使下,很多人都做出了选择,至于国家利益什么的,上不得台面,损害了自己的利益才是关键。
只不过内阁三位大学士一直没什么表态,这是他们也不好干,不同意,那会让陛下猜忌,你们是不是揽权?
揽政擅权的帽子,谁也戴不起,可是如果同意,那么他们的名声也就彻底臭了,再说了打从心底里面,三位阁老也是不赞同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准备先看看风向,暂时不发表意见,这也是应有之意,在这个时候,一个人站了出来。
这个人就是户部尚书佀锺,他上了一份奏折,大肆的抨击了参谋处,详细的论述的国家财政,同时陈述了冗官的危害,甚至还提到了前宋的党争。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份奏折上去之后,瞬间就成为反对党的檄文,瞬间京城舆情汹汹,大家全都上书反对。
乾清宫。
朱佑樘看着儿子,叹了一口气说道:“看到了没,想做事不容易啊!”
朱厚照倒是不以为然,抿了一口茶水,然后笑着说道:“这不是早就预料之中的吗?留中不发也就是了,过几天宣布,百官上奏折,大多数都赞成成立参谋处,父皇顺应天意民心,决定成立参谋处,这不就行了,他们还能怎么样?”
看了一眼儿子,朱佑樘的下巴差点没掉在地上,用一副陌生的目光打量这儿子,这还是自己的那个儿子吗?
这是指鹿为马啊!这就是睁着眼睛说瞎话啊!这也太不要脸了。
要脸?要脸能当饭吃?再说了,奏折这玩意又不是计票,计票都能作假,何况这个东西?
第三十六章强推
虽然觉得这么说似乎挺爽的,可是朱佑樘还是沉着脸呵斥道:“胡闹!”
朱厚照依旧是那么不以为然,暗箱操作的事情多了去了,别说现在了,后世不也一样?自己现在握着的可是皇权,底层百姓对这些又不敏感,只不过顶层的权力博弈,对百姓的生活又造不成什么影响,在朱厚照看来,这就是小事情。
如果关系到百姓民生,那小事也是大事情,只不过顶层的权力更迭,这在朱厚照看来就是小事情。
没人会因为这个造反,即便是造反又能怎么样?自己握着黑龙军,又有握着军权的权贵支持,你造反试试看。至于士绅的呱噪,完全可以不用放在心上,你不愿意干,那就换一个愿意干的人上来,朱厚照还不相信没人愿意干了。
即便是愿意干的人,人品差一些,喜欢贪钱一些,他们造成的破坏也比这些人小得多。
再说了,贪腐的问题又是另外一个问题了,严打贪腐,绝对不会引起这么大的舆情,还会被百姓拍手叫好。看了一眼自己的老爹,朱厚照也没去硬呛声,直接问道:“那父皇觉得该怎么办?”
朱佑樘听了儿子的话,顿时就是一愣,说实话,他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事情到了这个地步,除非硬推。
历代的改革其实都一样,你想要协调或者想要说服所有人,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什么叫改革?说白了就是非暴力的社会资源重新分配,如果是暴力的社会资源重新分配,那就是革命了,放在大明这个时候来说,那就是造反,是改朝换代。
不过这种暴力的社会资源重新分配进行多少次了?哪一次不是打倒旧有的,建立全新的。
可是建立起来的,还不是和以前一样?所以叫造反,革命则是打倒旧有的,建立真正全新的。
朱厚照是太子,未来的皇帝,他就是封建社会最大的既得利益者,去革命,除非是朱厚照疯了。在这样的情况下,非暴力的社会资源重新分配就是最佳选择,也就是改革。既然是改革,是社会资源的重新分配,那就是要将多余的调给没有的或者缺少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拥有社会资源的那一部分,必然会阻止改革,也就是顽固派,丝毫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没人会愿意把自己拥有的东西贡献出来和人分享。如果真的有这样的资源拥有者,那么也不用改革,改革的目地不就是强迫他们将资源拿出来进行重新分配吗?
所以想要改革,打倒现在的既得利益者,那就是必须要做的事情,朱厚照不愿意用顽固派或者守旧派称呼这些人。
他们或许顽固,但是绝对不守旧,他们看不到改革的好处吗?他们不知道改革之后的大明会更强大吗?他们当然知道,他们也都看得见,可是那些好处不是他的,反而他还会有损失,他们必然就会成为反对者,想要改革,那就必须要打倒他们。
既然他们不愿意,那就要以强权的方式强迫他们愿意,皇权就有了这个实力,或者说强大的中央集权有这个实力。
看了一眼儿子,朱佑樘叹了一口气,苦笑着说道:“真的要这么强推吗?”
“真的要!”这一次朱厚照回答的十分认真:“如果谁反对,那谁就回家,道不同不相为谋。”
沉默了半晌,朱佑樘缓缓的开口说道:“那就按照你说的办吧!”
第二天,一个消息传了出来,朝堂上下舆情大哗,因为皇帝下旨了,要设立参谋处。给出的理由很简单,那就是群臣上的奏折,大部分都是赞同成立参谋处的。圣旨上说的很清楚,陛下上体天心,下顺民意,参谋处进入了实际的成立阶段。
在这样的情况下,有人就受不了了,这个人就是户部尚书佀锺,直接上了拜辞折子。
理由自然是惯用的理由,老迈不堪用,这份奏折上了之后,舆情更激烈了,矛头全都指向了内阁,三位内阁大学士不作为,一心只顾着顺应圣意,是佞臣,一时间内阁的压力骤增。佀锺的拜辞折子还没有批复,大家现在都在等着内阁表态。
在大多数的文官看来,内阁如果态度坚决,甚至以辞官相威胁才能让陛下收回成命,甚至有人希望内阁封还圣旨。
对于这些,朱厚照完全不关心,他在做什么呢?在开会,地点就是东宫,着急的是大明的勋贵,当然了,也不是所有的勋贵,而是在五军都督府任职的勋贵。
太子殿下还没到,可是现场的气氛却并不轻松,反而显得有些凝重,勋贵们知道,太子殿下这是有大事情。
自从太子殿下接管京营一来,还从来没召开过这样的会议,现在朝中参谋处闹得沸沸扬扬,勋贵们自然也是知道的。太子殿下在这个时候召集大家来开会,自然也是非比寻常。当然了,还有一个非比寻常的地方,那就是寿宁侯张鹤龄也在。
gu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