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戚尤站出来,大殿上的气氛也紧张了起来,所有人都知道,这不光是戚尤和佀锺的问题,也不是戚尤和佀锺两个人的对抗,而是两个集团之间的对抗,这一次的对抗将直接决定未来朝堂上是谁掌权,未来朝堂上执行的是那一种政策,问题的层级一下子就被拔高了。
如果只是戴恒的意见,如果陛下不同意,那么也就是一份普通的奏折,毫无影响力,很快就会石沉大海。
现在戚尤站出来了,显然,这是勋贵集团再推戴恒的改革,文官们也不傻,刚刚没想到,其实现在已经回过味来了,一旦成立了参谋处,那是不是得给勋贵们留下一席之地?军事上的事情,你绕得开他们吗?显然就绕不开啦!
如果成立了参谋处,这就代表着勋贵们重回权力中枢,这是很多人不愿意见到的,这些年废了多少力气才把他们赶出去,怎么可以这么轻易的让他们回来?
当然了,有些人则是不在意,反而觉得这是一个机会,朝堂上虽然没人说话,但是朝堂上已经暗自的分裂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盘算。
“陛下,臣以为钱粮不足就是借口,朝廷每年都会受到北疆的鞑掳之患,每年战死的人有多少?被俘虏的大明百姓有多少?难道紧紧是因为钱粮就置他们于不顾?他们也都是大明的子民啊!”戚尤的话掷地有声,而且直接就站在了大义的角度上。
“朝廷没银钱,可以筹措,可以开源,可以节流,臣以为改革军制的前,完全可以筹措的到。”
众人全都倒吸了一口冷气,这是什么?这是在将军,戚尤的一句话就让佀锺处于被动了。
你筹不到钱,那是你不行,你这个户部尚书不合格,在这样的情况下,你就应该退位让贤,少在这里找理由。你下去,换我来,你看我筹不筹的到钱?在这样的情况下,佀锺要么答应下来,我来筹钱,要么就承认自己不行,尽早滚蛋。
大殿里面顿时就安静了下来,谁都没想到戚尤这一次居然干的这么果决,如此的不顾一切。现在的情况是,佀锺不下去,戚尤就要下去了,罢官倒是不至于,但是外放肯定是跑不了。以戚尤的所作所为,外放之后怕是也没好果子吃。
“戚大人,想的过于简单了吧?”这个时候另外一个十分不客气的声音响了起来。
众人看过去,站出来的正是户部右侍郎韩文,显然这是户部的反击了。
戚尤在户部的人缘并不好,一来是因为他跟着寿宁侯张鹤龄,大家都看不上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他握着盐铁司,那可是一个肥差,谁不想参一脚?最重要的一点,戚尤现在盯着的是户部尚书的位子,要知道朝廷上下,多少人盯着这个位子?
将戚尤打下去,那么大家才有机会,这是所有人的共识,所以韩文这个时候也站了出来。
韩文这个户部右侍郎心里面很清楚,如果自己真的任由戚尤上位,那么绝对没有自己的好果子吃。
“朝廷钱粮紧张,这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这几年因为有了盐课和认筹银子,这才宽裕了一些,可是朝廷用银子的地方更多。”韩文的语气也很不客气:“兴修水利,救灾,哪里不用钱?这些年这几年大部分都给了黑龙军,难道还要在占几年?”
“那其他方向怎么办?救灾怎么办?河道清淤,整修水坝,这些都不做了?”
“至于开源,怎么开源?让朝廷与民争利?还是增加赋税?百姓的负担已经足够重了,如果还与民争利,还增加赋税,那百姓怎么活?难道非要遍地兵患,戚大人才满意?北疆鞑掳不过小问题,难道要因为这个小问题置大明江山社稷于不顾?”
朱厚照看着韩文,心里面带着赞叹,真是了不起,什么事情都能说得冠冕堂皇的,与民争利还真是一个好用的大口袋,什么都能往里面装。
事实上戚尤站出来而且还是如此刚正面,朱厚照没想到,不过他却很欣慰,对戚尤也更赞赏了,身为小弟,帝王鹰犬,你要是不敢上,不敢咬人,那要你何用?该上你就得上,成了,自然少不了你的好处,败了,你也不会少了好处,说不定过几年还能重新启用。
“无能之人才会想到加赋税,才会想到与民争利。”戚尤不屑的看了一眼韩文,语气之中也尽是嘲讽。
朱厚照看着戚尤,好家伙,这也够狠的,直接就将韩文打上了尸位素餐的无能帽子了。朱厚照今天算是见识到了,大明的这些文官,吵起架来是真的狠,而且听着好像谁说的都有道理,简直就是嘴遁强者,不过朱厚照依旧一副老身在在的模样。
“光说不练有什么用,戚大人如果有主意,那就说出来,以己只能讽刺他人,可不是君子所为。”韩文也不是吃素的,直接就反驳道:“有策于国却不献于君王,而是用来攻击同僚,此非为臣之道。”
第三十三章勋贵的支持
韩文的话也挺狠的,其实就是在说戚尤不配为臣子,朝廷这么困难,你既然有好主意,那你就说出来啊!有好主意还藏着掖着,还用这个攻击自己的上司,你这不光是有失为臣之道,甚至连人品都有问题了,这话其实就是说给朱佑樘说的。
像这种人就别听废话了,直接贬斥也就是了,哪里不好就贬斥到那里,甚至可以考虑直接罢官了。
事实上韩文说的对吗?大义上自然是没错的,说白了就是口号喊得震天响,与以后的东林党喊得口号性质是一样的,可是喊口号谁都会,他们自己真的会去做吗?答案是不会,这些人就只是在喊口号而已。
如果戚尤真的把办法说出来了,那么必然是户部尚书佀锺来主持,成了,佀锺功劳很大,戚尤的奖赏就很少,想要撼动佀锺就更不可能了。如果败了,佀锺会有影响,但是戚尤基本就会受到更大的影响,这种情况就和后世一样,功劳是领导的,责任是下属的。
戚尤又不是傻子,他会干这种事情?除非他想依靠领导升官,想要巴结佀锺。
可是现在的戚尤用得着巴结佀锺?他用得着依靠佀锺升官?完全不用,佀锺就是他的拦路虎,只有弄死了戚尤他才有上位的可能。当然了,戚尤也可以选择另外一条路,那就是放下盐铁司,然后外放,在外面甘一仁在调回中枢,这也是大部分文官的升迁之路。
可是戚尤能现在能放了盐铁司?放开了盐铁司外放,他和其他的官员有什么不同?以他的所作所为,估计出去就别想在回来了。
戚尤看了一眼韩文,他也知道韩文这就在给自己挖坑,让自己进退两难,说也不是,不说也不是,但是推开还是不难的,所以戚尤面色丝毫不变,直接说道:“正所谓在其位谋其政,戚某虽然有心,但是无力,况且这种事情交给尸位素餐之流,还不如不做,例如之前的纳银开中之法,那就是恶政啊!”
这句话再一次将焦点引到了佀锺的身上,戚尤很清楚自己的目标是谁,那就是户部尚书佀锺。
与户部右侍郎韩文有什么好争的?韩文最多也就是外放,输赢都无所谓,自己的目标可是户部尚书佀锺,轻重缓急还是要分清楚的。
“行了!”
朱佑樘这个时候开口了,他知道让两个人争论下去,那就是没完没了,戚尤就是死咬着佀锺尸位素餐这一点,反正朝廷财政困难这是事实,你佀锺干了好几年了,毫无建树,这也是事实,只要咬死了这一点就能气死佀锺。
两个人连忙躬身,然后一起退了回去,显然陛下不想在听两个人这样的争论了。
“众位爱卿可有其他看法?”朱佑樘声音依旧平和的说道,但是意思却很明显,别再说钱的事情。
朱佑樘这话一出来,大臣们的心里面都咯噔一下,显然陛下这是动心了,别拿钱说事,那就是对佀锺不满意了。事实上朱佑樘的确是对佀锺不满意了,这是的确是一个守城之臣,可是大明财政都这样了,如果没有儿子弄出来的盐政,现在的大明财政不定苦难到什么地步。
历史上也的确如此,大明朝廷没钱,正德皇帝为什么养着刘瑾,其中最大的一个原因就是弄钱。
在通过正当渠道弄不到钱的时候,皇帝通常都会选择奸臣,在大明基本上就是养太监弄钱,哪怕是贪污到他的家里面也没关系,一刀杀了,那就又拿回来了。成化朝的汪直,正德朝的刘瑾,天启朝的魏忠贤,皆是如此。
成化朝刚经历了土木堡,朝廷损失惨重。皇帝想弄钱,哪里去弄?让汪直去弄,效果很明显,成化朝很快就恢复了国力。
正德朝也一样,正德皇帝哪来的钱编练京营,哪来的钱平定宁王叛乱,还不是刘瑾给弄来的。天启朝就更明显了,魏忠贤活着的时候,朝廷是赋税是多少,魏忠贤没了,朝廷的赋税是多少,这都是有账目可查的。在魏忠贤活着的时候,朝廷甚至有钱减免赋税和赈灾,辽东的饷银也足够。
可是魏忠贤死了,皇帝换成了崇祯,朝廷的三饷和加征害了多少百姓?谁赚的盆满锅满的?还不是士绅和东林党。
朱佑樘现在也对佀锺不满意了,反而觉得戚尤可以,如果真的不加征赋税使得赋税充足,即便是戚尤的人品不怎么样,朱佑樘也不在乎。皇帝在意的永远不是私人的品性,而是看你对朝廷有没有用,有用就拿来用就可以了。
“臣以为此举可行!”这个时候英国公张懋站了出来,一脸严肃的说道。
众人看到英国公张懋,心里面算是有了底,果然是勋贵撺掇的,不过英国公张懋的地位实在是太高了,高的让在场的文官都头疼,因为张懋可是明三代,张懋河间王张玉之孙、定兴王张辅庶长子。
张玉自然不用提了,太宗皇帝评价为靖难功当第一,在靖难之役期间,夺取北平九门,并担任燕军先锋,大败南军主帅耿炳文。后为燕军中军主将,在郑村坝、白沟河两次击败李景隆。东昌之战,为救朱棣,闯入敌军阵中,力竭战死。
永乐年间追封荣国公,谥忠显,洪熙年间又进河间王,改谥忠武。
在说张辅,早年随父参加靖难之役,累封新城侯。永乐四年,以右副将军随成国公朱能南征安南,旋即接任主帅,屡战告捷,于次年灭亡胡朝,改安南为交趾,设交趾布政司。汉王朱高煦造反,引诱功臣们做内应,暗中派人夜间去张辅的住所。张辅抓住他报告了宣宗朱瞻基,查清了朱高煦谋反的证据。
张辅于国有大功,关键是他死的惨,土木堡之变,七十五岁的张辅战死于乱军之中。
张懋有张辅这样的父亲,张玉这样的爷爷,两代人全都为大明战死,朝廷哪怕稍稍有点不尊重,那就是苛责功臣,文官也一样,没人敢张懋一点脸色,否则谁吃罪的起?
第三十四章该换人了
再看张懋本人,张懋九岁袭父公爵。明宪宗阅骑射西苑时,他三发连中,帝赏赐金带,遂命掌中军都督府事,历掌京营、五军都督府等职,后加太子太傅,累进太师兼太子太师。
只不过后世对他的评价不高,或者说文官对他的评价不高,说张懋为人敦重,“生平无他艺能”,遭逢承平之世,“为公者六十六年,为太师者二十五年,握兵柄者四十年”,宠冠勋戚,以富贵寿考而令终。当然了也有抹黑的地方,比如说他生活豪奢,经常欺压士卒之类的。
当然了,看评价,他侍奉的几代帝王的对他的评价很高,基本上都是“性资沉毅,器识宠深,系出将门,荫承公爵,韬略精通。”
自从朱厚照穿越以来,对于很多评价他都不去看了,基本上没几个准确的,简直就是极尽各种抹黑之能事。后世不同的人对一个人的评价都不同,真所谓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何况文官评价勋贵,你指望他们能说出什么好话来?
倒是自我吹捧,商业互捧,他们玩的很熟套,时不时搞一个众正盈朝,结果大明的结果大家也都看到了。
此时张懋站出来,至少朱厚照知道这是一个有担当的,敢在这个时候站出来贤明的表明立场。
“英国公但讲无妨!”朱佑樘看着张懋,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轻声道,与对韩文和戚尤的态度截然不同。
“是,陛下!”张懋答应了一声,开口说道:“臣以为成立参谋衙门乃是利国利民之举,各级衙门上通下达,可是屡有厌恶和疏漏,军情如火,很多时候就因为传递的慢了出事情了,使得朝廷遭受了不少损失,如果有一个专门的衙门上呈下达,可以是地方将领更好的明白圣意,知道该如何行事。”
“如此一来,可以防止令出多门,不但节省时间而且也能够提高效率。”
“参谋衙门,既卫帝王参谋之所,凡大小军情皆可参谋,选任知兵的官员,如此必可事半功倍,臣以为此为好事,乃善政。至于改革军制,从塑天下军队,此乃大事情,不可一蹴而就,朝廷财政紧张,也的确是现实,不可妄自言大。”
“此时可从长计议,但是参谋衙门与军制改革并无冲突,臣以为可先成立参谋衙门,然后才详细论证军政改制之事,不可大意行之啊!”
张懋的话说完,大殿里面的顿时就一阵安静,不少人都皱起了眉头,显然张懋这个老狐狸更难对付。
张懋将整件事情给拆开了,那就是成立参谋衙门可以先做,这个又花不了多少钱,而且好处这么多,可以先做起来。至于军政改革,那可以慢慢商量,从长计议,这又不是一时间就能决定的事情,这一手以退为进玩的漂亮,直接就将户部给绕了过去。
一旦成立了参谋衙门,这军整改革岂能不改?而且肯定是在参谋衙门的主持下展开的,等于一脚踢开了兵部和内阁。
朱佑樘捋胡子胡子,面带笑容,点着头说道:“英国公果然老成谋国之言,很好,很好!”
别人怎么想的,朱佑樘是不知道,但是他觉得英国公张懋说的很好,军制改革的事情可以放一放,先把参谋衙门立起来。对于参谋衙门,朱佑樘自然也能够意识到好处,一旦这个参谋衙门建立了,那么朝廷的很多事情就可以交给他们做了。
至少不用事事都找内阁,什么事情都要征求内阁的意见,这个参谋衙门明显更听话啊!
gu903();“还有哪位爱卿有意义?”朱佑樘目光扫过大臣们,脸上带着笑容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