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敌正德》TXT全集下载_49(2 / 2)

无敌正德 江湖大侠客 4878 字 2023-09-07

现在大家知道为什么太子要来上早朝了,要知道朱厚照可是在三年前打败了火筛,以五千对一万,近乎全歼了火筛的骑兵。众人在看向朱厚照的目光就不一样了,难道这一次又要派太子殿下去西北?与文官的担忧不同,勋贵那边觉得这是一个机会,甚至有的人都笑了。

勋贵子弟在黑龙军之中的不少,加上武院的学子,据说马上就要毕业了,毕业就要加入黑龙军,而且是要跟着太子殿下一起去西北。

在这样的情况下,那功劳岂不是就要来了?至于说打败,在勋贵看来那是不可能的。相比于文官,他们对武院,对黑龙军,那都要了解的多。黑龙军的装备,黑龙军的训练,黑龙军那健壮的士卒,岂是区区鞑子能比得上的?

五年前,太子殿下五千破一万,现在太子殿下有多少人?五万,五万黑龙军,一个火筛能挡得住?

没人觉得火筛能挡得住,反正勋贵是非常的有信心,至少他们知道自家的弟子是什么样子。在武院三年,之前柔弱的子侄孙辈,此时那一个身上都是打横的腱子肉,那大刀论起来虎虎生风,搭配上黑龙军的刀,一刀下去轻松的就能切断木桩。

这里年随着炼钢厂规模的扩大,以及新式的炼钢法,使得大明的钢铁产量不断的在增加,同时质量也在不断的变好。

在知道这些情况之后,勋贵们岂能不做点什么?这可是立功的好机会,至于战死沙场,勋贵家战死的还少吗?土木堡之变死了多少人?那种仗都要打,何况是这种毕生的仗?打赢立功,命好,打输了死了,算是给家里长脸了。

勋贵家战死一个子弟,皇帝肯定是要额外看中的,这一点勋贵也知道,他们也敢为了家族的富贵延续献出生命。

在这样的情况下,勋贵们和文官们想的自然是不一样的,这得打啊!这不打怎么能行?大明的第一批主战派就这么诞生了,在后世,他们被成为勋贵派。

第七章颂圣

“陛下,有本奏!”

一个略微有些苍老的声音从下面传了出来,循着声音看过去,说话的别人,正是定国公徐永宁。这位老国公年岁可不小了,身子骨也不太好,去年冬天生了一场大病,差一点就没过来。听他此时说话中气十足的样子,看来是真的好了。

老而不死是为贼,这位就是寿宁侯张鹤龄的坚定支持者,很是不招人待见。

不过这位毫不在乎,仗着自己年岁大,脸皮厚,整日里到处怼人,毫无顾忌,这一次他又站出来了。

朱佑樘看了一眼定国公徐永宁,又隐晦的瞥了一眼自己的儿子,在朱佑樘看来,这一次肯定又是儿子搞的鬼。朱佑樘可是知道的,这几年勋贵没少跟着儿子赚钱,无论是奇异斋是黑龙军,去年勋贵们已经开始把手伸向了矿山了。

有了儿子撑腰,他们敢干的很,下手又黑有狠,有一段时间搞的是乌烟瘴气的。

黑龙军不光是勋贵子弟们立功的地方,同时也是他们发财的地方,无论是矿山还是马匹,又或者是黑龙军的军需,这些家伙都要插一手。据说西宁侯去年在京郊大肆买荒山,为就是养猪,搞的整个山区到处都是猪粪,每日臭不可闻,百姓苦不堪言。

御使上书弹劾,这事还是自己解决的,西宁侯雇佣了大量的人手,每天就是在山上捡猪粪,这才好了不少。

现在儿子要去西北,要去打仗,这些勋贵出来支持,朱佑樘一点都不觉得奇怪,不站出来支持那才是奇怪了。

见到老爹看自己,朱厚照顿时就明白了老爹的意思,但是心里面就委屈的不行,这根本就不是我搞出来的好不好?不过这两年勋贵跟自己这位太子殿下的确非常有默契,他们紧密的团结在太子殿下的周围,如此配合自己也就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了。

“定国公有话直言!”朱佑樘自然不可能不让徐永宁说话的,笑着说道。

“《司马法》有言,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徐永宁面容严肃的说道:“臣深以为然,我大明虽然四海承平,天下安定,百姓富足,然这绝不是大明忘战的理由。自陛下登基以来,我大明吏治清明,国用富足,这都有赖于陛下的圣明治理。”

文官那边听着定国公徐永宁的话,真的很想把他嘴给塞上,或者呵斥一句“你丫闭嘴”,可是不行啊!

原因也很简单,这个徐永宁说话一副文官的模样,但是拍马屁拍得毫无下限,一点脸都不要。你说你那么大的岁数了,怎么就好意思呢?

徐永宁就用实际行动告诉了这些文官,我不但好意思,而且我还可以更没下限,因为徐永宁继续说道:“陛下文治武功,上可媲美太宗皇帝,下可为后世君王之楷模。如今弘治一朝,中兴盛世以现,岂可因为鞑子宵小而损陛下天威?”

“臣徐永宁,愿学先祖为陛下,为大明,追亡逐北,给鞑子一个教训,彻底消灭团聚河套之上的鞑子。”

众人一听,得了,您老说的有道理,这弘治中兴算是喊出去了,以后谁要是不这么说,那你是怎么想的?你是不是觉得现在不是中兴?你是不是觉得陛下干得不好?这帽子在这个年代,那是没有人敢戴在头上的,吹捧陛下,这是政治正确,有一个词语可以用来形容,叫做颂圣。

朱厚照看着定国公,年纪大了,这颂圣的本事也厉害,在后世,颂圣这个词语的评价可不怎么样。

在后世人看来颂圣就是帝制毒瘤,因为帝制由来已久,荼毒深远,而使人心扭曲的颂圣文化,到后世仍未得以根除,危害国民不浅。

所谓“颂圣”,并非讴歌古圣先贤,而是对当权者歌功颂德,言文不乏谄媚奉承阿谀之辞,恶性传播,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这是颂圣文化的愚昧及危害所在。当然了,这是后世人的看法,在这个时代,颂圣就是政治正确啊!

当然了,对于定国公说的话,在场是没人当真的,包括朱佑樘和朱厚照在内。

是,自己的确是要打,可是定国公你多大年岁了?还你领兵,还学先祖,你这身板估计都没走到西北,人就先不行了,到时候怕是要先给你办丧事了。不过没人对定国公的话当真,但是大家都知道他这番的话的意思,那就是支持打。

随着定国公退回去,勋贵那边又站出来了,开场基本上都是一样,对着朱佑樘就是一顿猛拍马屁。

中兴之君的称号已经成功戴上了,朱厚照听着有些蛋疼,要知道这个称号也是有讲究的,往往是跟谥号挂钩的。按照传统的谥号,太祖、高祖开国立业,世祖、太宗发扬光大,世宗、高宗等都守成令主的美号。此外,像神宗、英宗功业不足,德宗、宁宗过于懦弱,玄宗、真宗、理宗、道宗等好玄虚,文宗、武宗名褒实贬,穆宗、敬宗功过相当,光宗、熹宗昏庸腐朽,哀宗、思宗只能亡国。

老爹一旦挂上了中兴之君的称号,那么将来的谥号肯定是要取发扬光大的,反正朱厚照觉得实在不行就圣祖吧!

马屁千篇一律,态度就是支持打,听得朱厚照都有一些昏昏欲睡了,实在是太无聊了。偷眼看了一眼老爹,见老爹眯缝着眼睛,一副认真倾听的模样,朱厚照有些无语了。显然这些没营养的话,老爹还挺喜欢听,那是为什么啊?还不是因为这马屁拍到老爹的心坎里面去了。

行了,回去吩咐下去,让勋贵和奇异斋那边造势,帮着老爹把中兴之主的称号给立起来。

想了想又放弃了这个想法,万一西北打败了怎么办?不如先等西北打完在说,这样正合适,朱厚照觉得自己这是一个好想法。

“诸位爱卿,可还有说法?”朱佑樘面带笑容的说道,显然是心情不错。

大臣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没人说话,皇上正高兴,勋贵把口号拔的那么高,这个时候去反对,那不是找抽吗?即便要反对,那也要回去写奏折,暗戳戳的奏上去。

第八章父子同心

从始至终都没人在说话了,大明不是大宋,即便到了明末,喊出怂话也不招待见,这一点朱厚照也认同。你怂了又怎么样?该灭你还是灭你,慈禧太后“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结果怎么样?还不如索性就有骨气一些。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定要有“宁可站着死,绝不跪着生”的骨气和气节。

当然了,有些人肯定是没有的,无论是这个时代,还是后世,对于这样的人,朱厚照的做法很简单,不搭理,如果非要蹦跶出来显示存在感,那就直接消灭掉,肉体和精神双重意义上的消灭掉。

下了早朝,朱佑樘再一次带着儿子回到了自己的宫殿里面,朱厚照也跟了过去,显然这是老爹有什么话要对自己说。

回到了后面,父子二人坐下,温热的茶水被端了上来,朱佑樘喝了一口之后,抬起头看向了儿子,随即开口说道:“此次你去西北,粮草辎重父皇会在后面为你准备好,朝廷这几年积存了一些钱粮,这一战应该是够用了。”

朱厚照有些诧异的看向自己了老爹,他没想到老爹找自己来居然是说这个。

见到儿子用一副怪异的眼神,朱佑樘顿时就怒了,没好气的将茶杯放在了桌子上,然后对儿子说道:“看什么看?三年前你练兵,朕就知道有这一天了。你以为朕不想打吗?只是怕那些人打不赢,自从土木堡之后,大明的军队都是什么样子?”

“你在西北一战,虽然父皇很是担心,知道这一次让你去,父皇一样会担心,可是如今国有余财,黑龙军又兵强马壮,这个时候不打,朕心中也有愧疚。”

“土木堡的仇,朕也很想报啊!”

虽然朱佑樘这句话说的很轻,但是朱厚照却能听得出老爹心中的复杂,没有丝毫的迟疑,朱厚照直接开口说道:“父皇放心,儿臣此去西北,必然涤荡草原,保证西北十年安稳,十年之内,西北绝对不会再有人敢进犯大明疆土。”

朱厚照这话说的掷地有声,朱佑樘自然也听出儿子话语里面的意思了,不过还是开口道:“别让自己陷入危险的境地。”

轻轻的点了点头,朱厚照笑着说道:“父皇放心,儿臣这一次不战场。”

太子殿下走了,得到这个消息的朝臣们都有些迟疑,这就走了?怎么走的这么快?我们这奏折刚写好啊!再说了,这五万大军出行,加上辅兵辎重,这都八万之数了,这粮草这么快就准备好了吗?如此草率的出兵可不好啊!

比起外面不明所以的大臣们,朝中的重臣知道的更清楚,比如内阁的三位大学士。

无论是内阁首辅大学士刘健,还是内阁次辅大学士谢迁,亦或者内阁大学士李东阳,三个人都知道,这一战根本就不是毫无准备,而是踏踏实实的准备了三年。从三年前太子练兵开始,陛下就开始为太子殿下做准备了,虽然这些朝臣们都不太清楚。

甚至连太子殿下都不清楚,但是三位内阁大学士很清楚,比如沿途的粮仓。

从京城一直到西北,沿路的城池里面修建了不少的常平仓,常平仓的作用大家都知道,是朝廷为了调节粮价储粮备荒以供应官需民食而设置的粮仓。主要是运用价值规律来调剂粮食供应,充分发挥稳定粮食的市场价值的作用。

在市场粮价低的时候,适当提高粮价进行大量收购,不仅使朝廷储藏粮食的仓库都充满了粮食,而且边郡地方也仓廪充盈。在市场粮价高的时候,适当降低价格进行出售。这一措施,既避免了“谷贱伤农”,又防止了“谷贵伤民”。

常平仓是历朝历代都在做的,朝廷自然也不例外,前些年朝廷没钱,别说新建常平仓了,连维持原有的常平仓都做不到。

可是三年前,朝廷开始有钱了,陛下就将注意力放到了常平仓上面,新建了不少的常平仓,其中的七成都在京城到西北一线,这些粮仓现在可都是满的。其中存放着大量的粮食和草料,外人不知道,但是他们三个人却清楚地很。

这一看你就是军粮,为什么在京城到西北一线囤积军粮,还不是为了在西北作战,而且是大战。

联想到太子殿下在西北的大胜,以及联想到太子殿下在不断的练兵,答案自然就呼之欲出了。

三个人知道怎么回事,但是三个人也不可能反对,也不可能说出去,首先反对,陛下支持,太子殿下西北大胜,投入了那么多钱的,那么多的精力,陛下甚至让太子殿下统御京营,你反对能反对了?除了让陛下厌恶,毫无用处。

不止陛下,还有太子,除非你不想做这个官了,在说皇帝勤俭节约,太子恭敬守礼。

西北以五千对一万都打赢了,这次也很难不打赢,如果真的能重现太宗旧观,那自己就是中兴名臣。这种自信也很多也是来自太子殿下。首先是太子殿下的为人,谦逊恭谨,对武事造诣颇深,自己的弓马骑射就不说了,练兵也是常人所不及的。

另外自然就是西北一战了,太子殿下五千对一万,几乎尽歼火筛,在这样的情况下,对太子殿下自然就更有信心。

朝中的事情朱厚照并不担心,首先是老爹也不是什么无能的皇帝,其次是老爹提拔的三个内阁大学士,能力那都没的说,加上最老爹忠心耿耿,有他们三个坐镇,自然是无忧的。朱厚照这一次的目光全都集中在西北一战之上,不但要打,而且还要胜的漂亮。

gu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