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这个政策后来逐渐荒废,到了万历时期,三边总督王崇古,内阁次辅张四维,这些人全都是大盐商,整个盐政全都被这些人吃掉了。朱元璋的规定成了废纸,当然了,坏规定的不是这些大臣,最先开始坏规矩的是朝廷,是皇帝。皇帝赏赐盐引从谁开始的就不得而知,但是朱厚照知道,自己的老爹就赏了自己老妈娘家不少盐引,这种行为叫“占窝”。
除了占窝之外,另外一种行为就是超发,朝廷超发盐引,毕竟盐引就是粮食,就是钱,拿出去就能换。
这些做法导致很多商人空有盐引而无盐可支,只能在盐场等着取盐,这叫“守支”。由于开中制被破坏,无盐的情况愈演愈烈,成化末年,仅两淮盐场就有五百余万引盐无法支取,甚至有守支数十年的情形,大大打击了商人的积极性。这种情况下,做开中盐生意的商人就越来越少,边境粮食也遇到了危机。
其实这种问题也能解决,按量兑换盐引,大力打击“占窝”都是有效手段,关键不在政策,而在执行,但是大明朝采取了一个最坏的办法。
这种最坏的办法朱厚照也知道,这个政策还是自己老爹时代开始实行的,提出这个政策是当时的户部尚书叶淇。纳银领取盐引的办法,被自己的老爹批准,这就是“开中折色”。从此,商人不再需要往边境运粮,只需要缴纳银两,就可以做食盐生意了。这个方法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一年之内,国库增收白银百万两。
这个政策在这个时候还被称为善政,叶淇也因此被老爹看重,但是朱厚照却知道,这就是饮鸩止渴。
叶淇变法违背了开中制的初衷,纳粮开中解决的是军粮问题,纳银开中解决的是国库收入问题。更重要的是,大明王朝为了这百万白银的眼前收入,把军粮问题抛诸脑后,更不要说开中制引起的农民实边等连锁反应了。朝廷采买军粮,运输军粮,这里面需要多少成本?
增加了多少人力开支?速度上会减慢多少?其中会有多少贪污之事?虽然眼前是增加了百万两白银的收入,可是日后呢?边境怎么办?
从这个时候开始,大明边军的战力急转直下,历史上正德皇帝上位,清查边军土地,清退多占田地,搞的风生水起,只不过这政策没坚持到最后,因为正德皇帝死了。为此正德皇帝甚至亲临大同,常驻蓟州,只不过在他死后,一切都覆水难收,再也没了希望。
大明边军战力急转直下,很难说和盐法没关系,这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情,而且是坏事情。
这件事情得利的是谁?当然是盐商,这些盐商背后又是谁?当然是士绅官僚集团,他们拉拢勋戚,给出好处,让勋戚说话,然后在背后大吞其利。以前还要种粮食,还要收粮食,甚至还要运粮,现在多简单,只要拿银子买就行了,银子哪里来?卖盐就行了,关键是他们还偷税漏税。
如此一来,这些人于国毫无益处,只是趴在朝廷专营的盐政上面吸血牟利,所以朱厚照甚至怀疑这个叶淇家里面是不是就是盐商,或者背后有盐商支持。
第三十四章指桑骂槐
原本朱厚照还没关注这个问题,现在听到自己的舅舅张鹤龄在说这个问题,朱厚照瞬间就把心给提了起来。盐法已经坏了,现在居然还要在弄出一个免盐课,免了盐课,朝廷的收入又减少了,那叶淇的改革还有什么用?原本这个改革就是弊大于利。
利虽然不多,但是多少也有点,可是如果免了盐课,这点利也没了,这算怎么回事?
怪不得万历派了太监去收税,不然你都收不上来,朱厚照怎么都觉得这事像是安排好了一样?先给朝廷银子,将盐法给改了,将纳粮开中改成纳银开中,然后在想办法减免盐课,将给朝廷的拿点好处给抠出来,还真是丧心病狂,一点余地都不留啊!
朱厚照现在真的恨不得杀人了,听到里面自己舅舅侃侃而谈,朱厚照心中的火气真的烧起来了。
这是在挖根,在挖大明的根,这些人这么干,迟早要把大明的根基给挖断了。
哗啦!
朱厚照猛地一推门,然后迈步走了进去,然后朱厚照就看到了自己的母亲,随后又看到了自己的张鹤龄,这是一个三十多岁的男人。长得倒是和母亲有些相像,嘴角留着一抹胡子,整个人保养的倒是不错,身上的装扮也不算浮夸,但是不经意间还是透露出一丝豪气。
比如腰间挂着的那一块玉珏,看起来挺普通的,没什么,但是朱厚照却一眼就认出来了。
那是一块汉代的玉珏,而且雕刻工艺非常的精湛,因该是汉代名将所制,一看就知道价格不菲。
张鹤龄见到朱厚照进来,连忙行礼道:“臣见过太子殿下!“
朱厚照根本没搭理张鹤龄,而是来到了自己的母亲身边,笑着行礼道:“儿臣见过母后!”
张皇后见到儿子来了,伸手将朱厚照给拉了过来,然后有些担心的问道:“这是怎么了?一副生气的样子,谁又招惹你了?你现在是太子,长大了,可不能胡乱发脾气!“
“还不是那些饭桶!”朱厚照说这话的时候阴沉着脸,还猛地拍了一下桌子:“儿臣今日跟着兵部马爱卿,英国公张爱卿,还有司礼监的陈大伴一起去了校场巡阅那些军官。结果那些人居然有从马上掉下来的,还有人把弓给掉在了地上,搂住马脖子生怕落地。”
“射箭别说中靶了,射出去还不足十步羽箭就落地了,这样的将领能带出什么兵?”
“每天领着朝廷的俸禄,拿着朝廷的粮饷,他们都在干什么?全都吃饭了?一群饭桶!”
朱厚照虽然说的是京营的将领,但是目光却一直没离开自己的舅舅张鹤龄,似乎就是对着他说的,朱厚照的语气越来越不善:“这些人对大明有什么贡献?尸位素餐,拿着高官厚禄,但是却不思报效圣恩,整日里章台走马,胡吃海喝,孩儿真的想把他们都送到西北去吃沙子。”
张鹤龄听得是胆战心惊,他当然听出自己这个皇帝外甥是指桑骂槐,这就是在说自己。
张鹤龄心里面不禁有些委屈,我这是怎么了?我什么都没干啊!我这算不算吃了挂落?
张皇后自然也看出自己儿子在借题发挥,不过她也不能将这个事情给挑破了,笑着说道:“这些事有你父皇呢,这一次巡阅不就是要选出这些人吗?”说着张皇后指着张鹤龄说道:“别光顾着生气了,你舅舅来了,母后也有些日子没见你舅舅了,今天咱们吃一顿家宴。”
转头看了一眼张鹤龄,朱厚照笑着说道:“舅舅快免礼,我都被那些人给气糊涂了,舅舅莫怪,莫怪!”
张鹤龄心里面叫苦,不过脸上却带着笑容说道:“臣不敢,不敢!”
朱厚照这才盯着张鹤龄问道:“舅舅这一次进宫所谓何事?难道是缺钱了?我刚刚听舅舅好像在和母后说盐引的事情。如果舅舅缺钱了,那我就让人给舅舅送一些去,东宫虽然也不宽裕,但是省一省还是能省出一些来的。父皇和母后这边都勤俭的很,本宫也是要学一下的。”
这话说的一点都不客气,朱厚照直接就点出了来了,你来这里说盐引,不就是想要钱吗?
同时朱厚照也告诉张鹤龄了,宫里面人,无论是自己这个太子,还是天子皇后,那都是省吃俭用,你最好收敛一些。
张皇后算是看出来了,自己的儿子不知道哪根筋搭错了,这是针对的自己的兄弟,张皇后不禁把脸沉了下来。只不过朱厚照说的还没发反驳,总不能说外甥要给舅舅钱是坏话吧?这肯定是好话啊!总不能说学自己和丈夫节俭是坏话吧?这当然是好话,只不过这好话比坏话都难听!
今天这顿饭看来是没得吃了。
“你先回去吧,改日在进宫吃饭!”张皇后看着自己兄弟,面无表情的说道。
张鹤龄如蒙大赦,他算是看出来了,自己的这个太子外甥今天看自己格外不顺眼,刚刚又特意点出盐引的事情来了,这里面有事情。虽然不知道是什么事情,但是张鹤龄知道这事怕是办不成了。事实上他也很害怕得罪自己的这位外甥,这可是未来的皇帝。
自己的姐夫因为姐姐的关系宠爱自己,可是自己的这位外甥看起来倒是不会,这让张鹤龄怎么高兴的起来。
“臣告退!“张鹤龄准备回去想办法,现在这里是不能呆着了,说着躬身退了出去。
等到张鹤龄走了,张皇后这才转向儿子,然后开口说道:“说说吧,怎么这么对你舅舅。”
自己的儿子自己了解,平日里嬉笑怒骂,贪玩成性,从来不管这些事情,这些日子大有改观,读书参政,但是也绝对不会这么对自己的兄弟,这里面肯定有什么自己不知道的事情。张皇后让自己的兄弟走开,这才开口问朱厚照,脸上的表情很严肃。
自己的娘家人和儿子的关系不好,这可是大事情,外戚专权的不少,可是外戚被收拾的更多。自己家专权没指望了,但是可别被收拾了啊!
第三十五章盐政
听了张皇后的话,朱厚照只能无奈的苦笑,叹了一口气说道:“孩儿今日苦恼了,让母后担心了!”
张皇后见到朱厚照的样子,虽然心里面有些心疼,不过还是没加以颜色,自己现在可是严肃的皇后,严肃的母亲,不能表现出心疼,要强硬。想到这里,张皇后又板着脸说道:“那就说说看,咱们的皇儿因何苦闷。“
“除了今日校场的事情,孩儿这些日子陪着父皇批改题本,发现大明的一些问题。”
“比如说盐政,太祖皇帝制定的盐法很好,支撑了朝廷的北疆,无论是太祖皇帝征讨漠北,还是太宗皇帝征讨漠北,朝廷的财政都没问题,甚至太宗之时朝廷还有财力支持三宝太监郑和下西洋,可是到了现在这是怎么了?天下还是这个天下,天下的土地在增多,人口也在增多,朝廷怎么就没钱了呢?”
“不说其他的,单单是父皇和母后,每日节衣缩食,别说修建宫殿了,单单是吃穿用度上都省着,可是钱呢?”
“儿臣知道父亲最喜欢江南的丝绸衣服,穿着凉爽舒适,可是父皇连这个都下旨停了,以免给百姓增加负担,可是朝廷的钱呢?”朱厚照苦笑着说道:“单说盐政,以前盐商们送粮到北地,用来换取盐引,大明靠着盐政养活了北地边军,同时朝廷还有一大笔收入。”
“凡是就怕算,朝廷纳银开中之后,朝廷是每年增加了一百多万的盐课,可是北疆的支出增加了多少?朝廷每年向北疆的投入又增加了多少?算过吗?”
“现在盐商们又打上了盐课的主意,一旦减免了盐课,那朝廷为何还要纳银开中?这些盐商何其贪心?勋贵勋戚何其贪心?朝廷超发盐引,已经是的纳粮开中名存实亡了,现在又要减免盐课,难道也要纳银开中名存实亡?如果纳银开中也名存实亡了,那大明的盐政就完了。”
“没有盐政的收入,大明的岁入至少要少三成,这三成又从哪里补?增加百姓的赋税吗?”
“有些口子不能开,一旦开了,那就真的完了,这才是孩儿对舅舅态度不好的原因,其实孩儿也不是针对舅舅,而是针对勋戚。孩儿查过,朝廷超发的盐引,一大部分都被赏赐给了勋戚。现在又要对纳银开中下手了,他们真的就那么缺钱吗?是谁鼓动舅舅到宫里来求情的?“
“如此利用天家亲情,以情谋私,这些人都应该抓起来,全都送到西北去修城寨,去屯田。”
张皇后看着儿子愤怒的模样,心里面有些慌,儿子的戾气好重,关键是儿子说了一大堆,自己一句没听懂。什么纳粮开中,什么纳银开中,什么影响,完全不知道怎么回事。不过有一点听懂了,好像是之前盐政崩坏,很大一分部是因为勋戚,另外就是自己兄弟这一次进宫,根本就是被人鼓动的。
“舅舅缺钱吗?”朱厚照转过头看着张皇后,一脸认真的问道:“如果真的缺钱,那就做点别的营生。”
听到儿子这么说,张皇后也有些尴尬,只好说道:“你舅舅你也知道,高不成低不就的,做别的营生怕是不行。”
朱厚照顿时无语了,怎么想的?堂堂寿宁侯,当今天子的小舅子,皇后的弟弟,太子的舅舅,做什么生意不能发?随便干点什么不能赚的盆满锅满的?总盯着盐政,是,盐政是赚钱,可是你赚得到大头吗?你就是被盐商当枪使的二傻子,朱厚照顿时无语了。
朱厚照不禁想到了大明的另外一个政策,那就是为了避免外戚专权,大明的皇后都要选普通人家的女孩。
虽然这个政策了避免了外戚专权,可是导致了外戚的素质普遍不高,皇后的格局和眼光都太小,非常不利于培养下一代的继承人。代表人物就是自己的老妈,还有就是万年时期的李太后,朱厚照摸着下巴琢磨,这个条款是不是可以改一改?还有就是嫁公主,也是瞎几把选,驸马素质差的一塌糊涂。
代表人物还是万历皇帝时期的李太后,看看万历皇帝的妹妹找的都是什么驸马,那都不是素质的问题了。
“这事孩儿想办法!”朱厚照看着张皇后,面容严肃的说道:”舅舅毕竟是母后的娘家人,大明的勋戚,这日子过得太寒酸了,人家会说皇家苛责亲眷,孩儿给舅舅找一个营生,保证让舅舅赚的多多的。“
一边说着,朱厚照心里面一边琢磨,很快就有了新的想法,这事得好好办,不办不行。
听了儿子的话,张皇后这才笑着点头道:“好好,皇儿有心了,你舅舅没什么本事,皇儿愿意帮衬一把自然是最好的。”
朱厚照在心里面不屑一顾,自己的这个舅舅岂止是没什么本事,简直就是蠢得要命,这么点的事情都能被难住,不就是赚钱点吗?以大明国舅的身份,不说赚他个盆满锅满的,至少也要富甲一方才行。整天想着孝敬,想着从国家身上弄点,那能弄到多少?
大明的国库搬回家,你能有多少?现在可能还好点,放到崇祯那时候,国库的钱甚至都没有大商人的钱库多。
正在母子二人闲话的时候,朱佑樘从外面回来了,脸上也带着几分怒色,校场那边的事情也让他很生气,这就是大明的军队?自己真金白银的扔进去,结果就弄出这么一个玩意来?自己还能指望他们做什么?朱佑樘直接下旨给马文升,严查,查出来的一律严惩不贷。
走进坤宁宫,朱佑樘见到自己的妻子和儿子在闲聊,而且还是有说有笑的,朱佑樘心情也觉得好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