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31(2 / 2)

一品大明 宗辰 2324 字 2023-10-14
再次刷新页面可以跳过弹窗

gu903();也正因为此,这几天曾毅一直没有外出,就是不想出去牵扯到什么麻烦。

而周同的话,让曾毅心惊,这个时候敢这么盯着他,而且,还能被周同发现,这意味着对方是来者不善,不怕被发现。

也不怕传出去以后的麻烦。

如此一来,那这派人盯梢的幕后之人到底是谁,就显而易见了。

周同也没想到他这一句话,就引起了自家少爷这么大的动静,赶紧摇头,道:“人倒是不多,不过每次都换衣裳,我也是认出了其中几个的脸,才发现的。”

曾毅微微点了点头,这就对了,就算对方不怕被发现,也肯定会隐藏行踪的,但是,被认准了脸,这可就是意外了。

“让他们盯着吧,装作不知道也就是了。”

曾毅一手在椅子的扶手上连续敲着,发出沉闷的声音,声音缓慢,带着压抑的感觉。

“这几日尽量少出府门。”

曾毅一直皱着的眉头舒展开来,双手放在小腹上,身子又靠在了椅子上,一副慵懒的模样:“就算是出门买些东西,也不要在一个固定的地方去买,每次都换个地方,而且都人多的时候去。”

“在外面,不管谁搭腔,都不用多理会什么,直接回府,明白吗”

曾毅之所以说这些,是一些后世的理念在作祟,既然知道有人监视,那肯定是有所图的。

这其中若是旁人派来的探子不必理会,不会有什么事情。

唯独若是严家父子派来的探子,要小心应对,入府刺杀,严家父子虽然猖狂,可还真没这个胆子。

官场上的规矩就是如此,有什么事,朝堂中各凭手段,刺杀这是绝对不能玩的,一旦严家父子如此,就是他们严系官员也会瞧不起他们的。

毕竟,今个你能派人刺杀,明个别人也能,如此一来,满朝文武总不能天天活在刺杀当中吧

这是朝中的规矩,当然有破坏的时候,但是,如今这个情况,曾毅不认为到了让严家父子破坏规矩的时候。

既然还没到让严家父子破坏规矩的地步,那曾毅呆在府中自然是安全的。

而且,最近曾毅也不外出,自然是不惧惹上什么麻烦的,唯独有可能出现差错的,自然是府中的这几个下人了。

府中旁的下人,可以暂时让他们别外出,多给几个工钱也就是了,而且,原本府中下人能否自由外出就是主家说了算的。

更何况曾毅府上的这几个都是签了卖身契的,且老家也不是京城的,出去也就是看热闹,玩一玩。

既然是玩,那这个可以放到日后。

但是,周同不一样,他是管家,家里人不多,平时家里的采买用度都是周同带人去的,所以主要叮嘱的也就是周同了。

若是周同出事,无外乎是买完东西不给银子,然后发生争执,推拉间出了人命啊之类的这是最严重的。

或者是走着走着撞到人了之类的,等等,最后各种牵扯到曾毅。

曾毅从后世而来,脑子里各种刑侦、破案、侦查、作案等等一系列早就看的腻味了,这些东西自然可以用来反着推理的。

所以,只是一瞬间,曾毅就能想到对方可能要用的法子等等。

“少爷您放心,肯定不会出事的。”

周同原本就十分机灵,又得了曾毅的提点,自然也能想明白里面的缘由的。

“明白就好。”

曾毅微微点头,最终,又道:“若是真出了什么事。”

后面的话,曾毅没说,但是周同明白:“少爷您放心,真出了什么事,同知道该怎么做,不会牵扯到少爷您的。”

曾毅露出一丝苦笑之色:“没什么牵扯不牵扯的,若是真出了事,那证明你落进了别人的圈套里,一切顺着他们来,少受些皮肉之苦。”

曾毅这话让周同瞬间双眼落泪,声音带着哽咽:“少爷。”

“行了。”

曾毅摆了摆手,笑骂道:“只不过是说说罢了,你记着少爷刚才说的,就不会出事,去吧,别打扰少爷我晒暖。”

第六十七章为难

周同对曾毅的话,那可以说是奉若神明,在他看来,自家少爷年纪轻轻已经是朝中官员了,而且那还是见过皇帝的。

见皇帝啊,就是老家的知府老爷估计也没见过皇帝的,自家少爷可是见过了。

而且,自家少爷还成了裕王府上的伴读,是皇帝亲儿子身边的人。

大道理,对于初来京城刚刚开始接触这个圈子的周同而言,他可能不懂。

但是,大道理虽然不懂,可周同有他自己的想法,长幼有序,这是恒古不变的道理,这是哪怕一个庄稼汉都知道的。

天家的事情,朝中如何争斗,这些平民百姓肯定都不知道,平民百姓知道的,是长幼有序。

裕王那可是如今的皇长子,日后的皇帝,这就是周同心里的念头,自家少爷成了未来皇帝身边的人了,日后的前程能差吗

所以,对于曾毅的话,周同是一万个遵守,绝对不会忘记的。

出去采买,一路人周同绝对不会拐弯,东西买了之后直接带着就回来,或者让人送到府门前,或者是喊个府中下人一起去采买。

但是,不管怎么着,这一路上,都是不说话,眼不乱看。

一连数天,都是如此,至于府中的仆人和丫鬟,也都多给了些月钱,至于这段时间内不出府,倒是真没什么了。

而锦衣卫那边,关于董宣和赵书元两人的供状也都上乘给了皇帝。

能以知府的官身而让皇帝亲自关注此案,甚至是翻阅供状,这董宣和赵书元两人也值得自傲了。

“这供状的内容,你信吗”

嘉靖捏着两份供状,却没先打开,而是盯着垂首立着的成国公,脸上带着一丝的笑意。

虽然外界都说当今圣上脾气喜怒无常,各种负面的传闻都往嘉靖的身上安,但其实,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嘉靖初登基的时候,那场大礼议的原因,把文官给得罪惨了,文官来自士子。

而士子,是这个时代文化的传播和掌握着,他们一个两个的没什么影响,可是所有士子的话语影响足以翻天覆地。

当初的那场大礼议其实嘉靖也是没法子的。

世人只看到了表面的争执,只有少数人,而且必须是那些个高官,处于大明朝核心的官员真正接触到了核心利益的官员才能看到真正的内幕。

所谓的大礼议,其实最终是皇权与相权的争夺。

所谓的相权并非是宰相。

开国之初,宰相的位置就已经被废了,这个相权是指的内阁和

gu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