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903();郡县有推荐权,州刺史没有推荐权,但是州刺史负责第一步的筛选,反而更加重要。
连同安州、平州和雍州算上,高顺共控制十二州,每月接见一个州的推荐,每二十人为一批;对有真才实学或者有值得培养的潜力者分别安排,有人送去州郡学校,或者历山大学,或者军校学习;年龄较大的优秀者被安排到郡县担任吏员,皆从底层做起。
每二十人中,能让高顺看重的,一般不会超过十人,有时候仅有一到两人,尽管通过的人数较少,且安排的职位较低,不过他们还是很高兴的,毕竟高顺没有把他们的上升途道完全堵死,只要出仕,高顺势力便会每年对他们平定一次,对于优秀者,提升的速度还是很快的。
只是让他们非常遗憾,每县每两年才有一次推荐机会,而太守不分郡的大小,每年仅有一次推荐机会。
由于郡县对个人的平定有关键作用,所以这带动了大族或者土豪更加注重在乡野间的声望。
当然了,对于州郡平定不真实的,刺史、太守或者县令也会受到应有的惩罚,甚至被取消推荐资格,或者被降级使用;这促使县令和太守不敢随便推荐,即便要推荐,也会做实际调查,避免引火烧身。
对于连续推荐来优秀人才者,高顺也会给予特殊奖赏。
对于这种制度,不能说不好,只是不能让他们成为推荐者谋取私利的特权,高顺务必要把好关,同时,逐步取消这种推荐方式,采用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那样的话,会更加公平,寒门的机会才更大,只是现在还不具备条件,只能先采取安抚措施。
对于这种方式,最高兴的莫过于土豪,给了他们从政的机会,相比高顺对待寒门和普通百姓为他们造成的损害就微不足道了,只需获得政治地位的提高,一切都能弥补回来。
士族反而有很大的抵触情绪,因为在他们的眼中,土豪与寒门没有区别,甚至土豪对他们的威胁更大。
汉末四家超级士族,袁家、杨家、陈家和荀家;与他们相比,曹操家族和孙策家族就显得不值一提了。
袁家被董卓和高顺分别打击,声名狼藉,且只剩下袁术一支,远在江南,已失去士族领袖地位。
杨家已被董卓灭族,只剩下杨修一人,在青州任县令,已失去代理士族的重任。
现在只剩下陈家和荀家,他们必须站出来,发出他们的声音,这不仅是为了他们的家族本身,也是为了整个士族的利益。
不过,这时,他们家族内部却出现不同的观点,对高顺产生不同的看法,这些看法和观点直接影响着他们对高顺势力的态度;他们的态度,也影响着大量一流和二流士族对高顺的态度。
其他一流和二流士族也存在同样的问题,有些家族对高顺没有好感,拒绝出仕,有些家族却意识到这是绝佳的机会。
正文第515章世人的选择下
此前陈家和荀家之所以没有投靠高顺势力,是因为他们看不起高顺的出身;他们认为,高顺若想有所作为就离不开士族的支持,可是他们想错了,现在高顺统一北方,依然没有求助士族出仕的行动,且高顺根本不缺乏治理地方的优秀文官,让他们非常失望,不得不正视这个现实问题。
陈家思想比较简单,决定由陈群出仕,不能让家族失去机会而被其他家族超越。
现在后起的家族,对陈家是一个很大的威胁,比如郭家,很早便与高顺建立了亲密关系,并与高顺手下有联姻,家族中已有几人担任太守之职,成为大汉最有权势的家族之一;程立家、贾诩家、沮授家,甚至公孙家,皆是陈家的竞争对手。
且投靠高顺的寒门或者土豪,通过联姻,也有日渐成为大豪族的趋势,比如张飞和褚燕家,诸葛家、赵云家、许林家、甄家等,发展非常迅速。
比如诸葛家族,与高顺的水军大都督高伟结亲之后,诸葛瑾的官职迅速提升,如今已成太守之尊;诸葛瑾先为县吏,后为县长,现在已担任县令,提升速度之快令人震惊;且诸葛家族的多位后辈在历山大学学习,待他们学成之后,定会得到重用,家族潜力巨大。
陈家可不关心谁为皇帝,但是陈家的利益以及士族的利益他们必须要站出来维护。
历史上,就是由陈群搞出的九品中正制,确立了士族在军政中的地位,使得士族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开启门阀政治先河,导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陈群没有通过州郡县推荐,而是直接前往邺城将军府自荐。
高顺对陈群的印象深刻,破格任命其为县令,去并州任职。并州是高顺起家的地方,也是他的家乡,在那里的统治非常稳固,不担心士族之人搞小动作。
陈群欣然领命,前往并州任职。
此时,荀家成为大汉最有影响力的士族,家族人员较多,优秀者更多,英才遍出心思反而不齐;以家族和士族利益为重者赞同支持高顺,想法与陈家类似;以朝廷为重者希望利用高顺,借助高顺的实力,击败董卓,挽救衰败的朝廷,恢复汉室荣光;希望为汉守节者反对出仕高顺,他们认为只要荀家存在,任何时候出仕都不晚,荀家的声誉不容有污。
若不能先在家族内部达成统一意见,必将祸及家族。
最终,荀家决定先派一人去试探高顺的态度,被选中者为荀攸,也是采用自荐的方式。
高顺非常高兴,在审查其属性后暗喜,任命为参军,前往程立处任职。
荀家对这个安排非常满意,他们感觉高顺确实有识人之能,陈群擅长政务,被安排为县令,荀攸擅长谋略,被任命为参军,皆能发挥他们的长处;且参军也是不低的官职了。
有了陈家和荀家的带头作用,其他士族立即效仿,纷纷出仕。
陈琳在袁绍自杀之时隐匿起来,待事情平稳之后,又急急的到达青州,寻孔融在历山大学觅得一职位,并希望借此接近征东将军房良,获得上位的机会。
祢衡,当时名士,恃才傲物和孔融交好,在历山大学指点江山,针砭时弊,对学子造成很坏的影响,高顺便派其前往襄阳城,作为与董卓势力联络的从事。
按照儒家传统思想,学会文武艺货卖帝王家,出仕是他们唯一的出路,所以他们必须有一位效忠的人。
士族大量出仕,土豪们也感觉到了压力,于是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从政机会,大部分人皆能兢兢业业的工作,获得了郡县的一致好评。
当然,也有人不甘寂寞,想靠奉承、巴结或者特殊手段上位,比如满宠,担任县令之后立即在公开场合声明,应支持高顺接受朝廷封王,并积极联络其他人,形成一个小圈子,并迅速壮大,华歆、毛阶、董昭等人加入;他们认为,只要高顺敢称王,便有可能会称帝,他们这些人便有从龙之功,就有迅速上位的机会;甚至有人支持高顺直接称帝
gu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