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903();众人深以为然。
麹义建议道:“军师,敌人急于撤退,必会死战,可以派先登营顶住羌人的进攻,以强弩射之,打乱其阵型,致其混乱之机,左右两翼骑兵强势反击,效果更佳。”
沮授感觉麹义的建议更好,若是顶不住羌人的第一波进攻,何谈反击便同意了麹义的建议,并派出四屯陷阵营协助。
麹义以陷阵营乃军师护卫为由,拒绝了沮授的建议。
沮授只留八千步兵守城,剩余兵马全部投入作战,毕其功于一役。
先登营在麹义的建议下,高顺耗费了大量资财,装备的是重甲、巨盾、强弩、班钢长矛和班钢麻钢腰刀。
先登营是第一批成建制装备班钢腰刀的部队,足见高顺对这支部队的重视程度。
麹义在城内演练几次,第一排是五百巨盾,面积大,厚实,且包了一层厚厚的铁皮,非常沉重,其下有尖,能插入土中。
相互穿插的是五百长矛兵,矛长两丈,专门对付突骑兵。
随后是一千弓弩兵,装备脚踏奴和三石弓。
另外,每人皆配备一把锋利无比的班钢腰刀。
为了加强攻击力,其后又安排四千弓弩步兵,三千刀盾兵和三千长枪兵。
沮授没有立即进攻,留出几天让麹义演练部队。
随着时间的推移,羌人营地的骚乱情绪更甚,他们撤不敢撤,怕汉军趁势追击,很可能成为大溃退,攻城又不是他们的强项,时间越久,他们越害怕汉军还有援兵,且恐怖情绪会传染。
三月初十,羌人撤掉南城门和东城门的骑兵,分别与西门和北门的羌人骑兵汇合。
沮授判断,羌人已顶不住了,将会很快撤退。陈仓之战的信息传来,沮授与众人精神大振,朝那城之战将会与陈仓之战相同。
三月十四日,已有小部分羌人撤退,此举造成羌人营地内的紧张气氛更甚,有人感觉,他们被抛弃了。
沮授、麹义等人感觉适宜出兵了,否则,羌人会因绝望而选择死战。
三月十五日,朝那城内官兵五更起床,饱餐一顿。
天亮时分,金鼓齐鸣,西门打开,麹义亲率先登营率先出城,其后步兵跟随,在城外列阵;随后骑兵出城,徐晃率领两万骑兵在左,颜良和程志率领三万骑兵在右,以颜良为主,程志为辅。
麹义的副官,小将麴演在城内集结好两万骑兵,随时支援城外的战争。
这时,天刚亮,羌人还未进食,汉军的突然出击,令他们心中大惧,族长、豪帅等人匆忙集结军队出寨迎战。
在羌人骑兵出寨一万左右的时候,麹义抓住机会,立即率领步兵稳步前进,让羌人无法从容列阵。
汉军步兵进攻,羌人甚是轻视,准备以已出寨的万人骑兵将之消灭,随之发起对步兵的冲锋。
麹义命令部队停止前进,整队相迎,前边树立,巨盾士兵镇静地躲藏在盾牌之后。
待敌骑冲到距离只有几十步的地方时,先登营官兵一齐跳跃而起,砍杀过去;与此同时,千张强弩齐发,向羌人骑兵射去;紧随其后的四千弓弩手也开始射箭。
“嗖、嗖、嗖”利箭像雨水般射向羌人骑兵。
羌人缺少甲胄,骑兵和战马纷纷中箭,有人落马,有马倒地,后边的骑兵收不住,直接冲撞上来,要么中箭,要么被绊倒,人仰马翻,极为狼狈。
羌人骑兵遭到意想不到的打击,全军陷入一片混乱,后边的骑兵争相逃命。
麴义的军队则越战越勇,趁势追击,并临阵斩杀了羌人豪帅一人。
沮授在城头看的明白,心中大喜,先登营果然强势,不仅顶住了羌人的进攻,还能强力反击;立即命人击鼓,令全军出击。
两翼的徐晃和颜良等闻鼓而动,从左右两翼包抄敌人。
特别是徐晃,出兵以来,一直为看客,寸功未立,此时士气高涨,他一马当先,冲在最前,大斧翻飞,全无一合之敌。
颜良从右侧出击,快马杀入敌群,居高临下,长刀飞舞,势不可当。
羌人骑兵更加惊惧,现场更加混乱不堪,且寨门受阻,进退不得。
正文第332章大获全胜
羌人两座连绵达十里的营地,士兵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聚集起来;汉军强势来攻,羌人在西营寨门处发生溃败、践踏,甚至相互残杀,夺路而逃。
此时,汉人士兵大呼“投降不杀”、“投降不杀”
喊声巨大,声震云霄,周围十几里内都能听到。
羌人与汉人杂居已久,都能听懂汉语。
在这样的情况下,羌人本就惊惧的心更加慌乱,西营的羌人开始逃跑,族长和豪帅无法阻止;而北营现在还不知道西营发生了什么情况,根本不敢前去救援,只能派人先去打探消息。
有人逃跑,便有人跟随,在徐晃和颜良恐怖的杀伤下,无人不惧怕,使得更多的人加入逃跑行列,最后演变成为一场溃逃。
营地内的羌人也从其它门逃跑,逃跑的规模越来越大,族长和豪帅等见大势已去,急忙在护卫的保护下向萧关方向逃跑。
失去了指挥,羌人就像是一群散乱的绵羊,等待着汉人的屠刀。
此起彼伏的喊杀声,让羌人更加惊惧,连北营的羌人都已成惊弓之鸟。
沮授端坐城头,居高临下,整个战场的形势都呈现在他的眼前,他心中大喜,这场胜利来的太
gu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