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903();“万岁英明。”马宝笑着说道:“中兴大明何等艰辛,岂能自招祸乱。”
郭之奇咧嘴笑了笑,却还是有些不放心,这个皇上英明是英明,可也执拗刚强,这事情呀,还真得重视起来,多联结些大臣,先通气息才好。
第一百零六章女人能顶半边天
一般人认为,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女性都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群体,她们的劳作只限于家庭之内。其实,古代女性除了从事家庭劳动外,也有步入社会谋求职业的。在中国封建社会,女性涉足的职业主要有四大类:即农业类,如农妇、蚕妇、织妇、采茶女等;商业类,如盐妇、茶娘、酒肆老板娘等;服务类如奶妈、女佣、女仆、妓女、洗衣妇等;自由职业类如媒婆、药婆、女艺人等。
尽管如此,女性所创造的生产力,所发挥出的才智,依然是非常有限的。这个时期与毛太祖提出“妇女能顶半边天”时比较类似,太多太多的中华男儿在国战中牺牲,而国家建设又要加快速度,充分发挥女人们的社会责任和自身的能耐,全民共同努力,似乎是一个理所应当的选择。
但时代不同,朱永兴还喊不出那样激进的口号,也需要些手段才能使臣子们同意他的章程。女科在臣子们看来是朱永兴要充实后宫的的意思,而朱永兴也希望他们这样认为,什么大脚,什么年龄,不过是个幌子,但实际上却是在提高妇女的地位,扩展妇女从事职业的范围。
从禁止裹足开始,到招募女侍卫,鼓励女子从事劳作,再到开设女科,这些工作是一步一步,逐渐推进的。使妇女们更广泛地参与社会经济活动,并为她们打开一扇政治活动的窗户,无疑将使全民的社会生产力更有提高。而且,从兴利除弊的角度出发,也确实有很多工作,更需要妇女来作。
比如女警察,女狱卒,朱永兴对于封建社会牢狱系统对于女人的摧残可是深恶痛绝的;再比如女教师,女护士,对于日后成立女校,在军队中建立或扩在医疗系统,也是相当重要。
珍娘有些心不在焉地整理着囝囝的衣服,装填着碎羽绒毛的棉衣总是不会特别干净,但这个冬天却是能够支撑过去的。现在这样,能活下来,就已经是很幸运的事情了。可珍娘的走神却不是因为这个,而是在思索着刚刚张贴的告示,有关女科的事情。
在工厂里,珍娘识字会算账,已经不用再辛苦劳作,算是个“白领”级别。特别是这个工厂是用皇家基金建立的,不同于那些个人商家所办,待遇和名声都令人满意。
但珍娘还是对女科有些动心,因为按照告示上的条件,她是合乎标准的。虽然她有些不相信,可那上面确实没有未婚、无孩的限制。
“娘亲,你说过要带囝囝出去玩儿的。”小孩子并不知道母亲在想些什么,吃饱穿暖,结束了飘泊颠沛之后,她也正在回复着孩子的好动和活力。
“后天娘就放假了,带着囝囝玩儿,咱娘俩一起过年。”珍娘宠溺地捧着女儿的小脸蛋,突然觉得自己有些贪得无厌,有些得陇望蜀了。现在的日子已经不错了,何必要冒着风险去考什么女科呢
在这变革大潮中,有人看见了机会,有人却唯恐选择错误,但不管怎样,珍娘已经在这变革大潮中被改变,只不过程度与旁人不同而已。
第一百零七章只是一小步
战争是一场恶魔与恶魔的格斗史,对于那些没有亲临战争的人来说,可能是一场激烈刺激惊险的向往;而对于经历了战争的人来说,却是残酷的、没有理性的噩梦。
对于深陷战争环境中的人们,特别是反侵略、反奴役的战争,则相关到人们的切身利益,特别是直接面对的人们。抗争,不抗争便会失去美丽的家园,使自己和亲人陷于残酷的统治之中。
而抗争也表现在不同的形式上,有的人在浴血厮杀,有的人在劳动支前,有的人在顽强活着。没错,顽强活着也是一种抗争,是在展露不屈的意志。而从这一点来看,珍娘带着囡囡活下来,未尝不是一种抗争,千千万万历经苦难、带着身心的伤痛活下来的人们也是如此。
从本质上来讲,战争是为了某些利益,国家的、个人的,用人的生命进行的一场利益战。也许是某个集团贪婪的私利,也许是为了一个国家的荣誉,也许为了展现一个国家的强大,也许在向世界表达着什么,也许只是为了让国内的人民重新进行一场人心归向战。于是人类与人类之间进行了大屠杀,杀死的是人类,倒下的是人类,胜利的只有利益,不是人民,绝对不是。
但现在的情形却不同于历朝历代,人民,正在享受着胜利带来的各种利益,也正在从胜利中舒缓身心,重拾起生活的信心。
不可否认,尽管整个抗清、反攻的过程沉痛压抑得令人艰于呼吸,但却使中华民族的脊梁在烈火中煎熬锻就。同时,这也是清洗自身肌体毒素、腐朽的过程。
变化,变化,国战时打着“一切为了胜利”的旗号。恢复重建时又提倡同心同德、人人努力。从男人到女人,从朝廷到民家,从官员到百姓,没有谁能不受影响,没有谁能不被卷入早已由朱永兴掀起的变革浪潮之中。
而在每次社会变革中,都预示着很多意外机会的来临。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也是给有胆量的人的。谁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谁能有更大的野心,谁便会因此而得到更大的利益。从集团,到个人,莫不如此。
朱永兴也通过行动向更多的人表明了一个态度:跟着我走的有好处,拥护政府的会得利,观望犹豫是你们自己的损失。
现成的榜样便是商团,民爵授的最多。朝廷的差事揽的最多,商船的规模越来越大,行商的范围越来越广,由海到陆,连光复区商铺的拍卖,他们也拔了头筹。
同样,商团在国战中出力也最大,购买债券。捐输钱粮,运输物资可以说。他们得到朝廷的青睐和照顾,也是他们自己努力的结果。不可否认,商人,在某些方面的嗅觉是相当灵敏,更善于抓住机会,也比平常人更有冒险精神。
朱永兴没有什么抑商的想法。只要你遵纪守法,赚多赚少是本事儿;只要你依法纳税,国家也能从中获益。当然,如果只是商贸,朱永兴觉得还没有发挥出商团最大的力量。而他。正在赋予商团更多的任务,更大的责任,更多为国出力、更多赚钱的机会。
侵略、扩张必然是要以军事手段为主,但经济上的殖民和控制也必不可少,甚至是开路先锋。纵观各国的殖民史,便可以看出,先是以商贸为借口逐步渗透,然后才是窥准时机的军事介入。在目前明军尚不能抽出过多兵力的时候,朱永兴要不放松对外的扩张,利用商贸和垦殖进行变相的掠夺和控制,便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作为商团最资深的老前辈,郑砚北已经是垂垂老矣,但却是商团里最受朱永兴尊重的。从出缅入滇,郑家便以马帮的基础倾力相助,无论是联络四方,还是日后向海贸扩展,从来没有犹豫过。这样的铁杆保皇派的行为,恐怕连那些追随晚的重臣都不曾有过。
新年欢庆,先是君臣同乐的大宴,然后便是朱永兴格外
gu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