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禄山失声突然大叫,因为愤怒,他的五官都扭曲变形了。
“大王,这是真的,真的,咱们回范阳的路,已经断绝了”那士兵惨然哭道。
“蔡希德呢,他人呢,为何不来见我”
“蔡将军被雷火击中,城墙塌陷,死活不知,我还是绕道才逃回来的如今唐军源源不断正涌入关内,大王,快去,快去”
那报信的士兵话没说完,突然被安禄山抬起一脚踢中下巴,整个人倒飞出去。
今天原本是安禄山大喜的日子,可他的喜气,就被这突如其来的消息完全破坏掉了。他原本就喜怒无常,此刻暴怒之下,更是失控,直接下令,将那士兵拖出去斩了。
听得这命令,严庄就是再怕事,也不能不出声:“大王陛下,圣上,且暂缓雷霆之怒,史思明如今正赶往潼关,想来他必定能很快收复潼关”
听得这里,安禄山才稍收怒意,冷静下来后,他明白严庄的意思,若是来报信的士兵不受赏而被砍了,那么今后有什么消息,谁还敢送来
“将他带下去,好生招待,另外,都把嘴给我关紧些,莫要走漏了消息”安禄山看了看左右,都是自己亲信,这让他稍稍安心:“若走漏了消息,当心脑袋”
他手下将士,多是范阳到平卢一带之人,其中最忠于他的,又是各族胡人。若是给这些家伙知道他们回家之路已经断绝,只怕立刻就会哄散了。
一想到这可怕的后果,安禄山就咬牙切齿:他只以为叶畅会在长安城下与他决战,却不曾想叶畅会用断他归路这一招。想想他又觉得身心俱疲:若不是与李亨勾心斗角,花费了他不少精力,他又如何会出现这么大的疏忽
他这个时候,完全就是找替罪羊,他与李亨便是不内讧,也只会将注意力集中在叶畅身上,毕竟那里不仅有叶畅本人,还有老皇帝李隆基,这二者只要控制了任意一人,基本上就定下了大局。
他这边吩咐保密,那边远处,王缙若无其事地离开了。待回到自己宅中,他才脸露喜意,立刻来找王维。
“兄长,大喜,大喜”
王维这几天一直都是闷闷不乐,虽然他也不耻李亨为人,可是毕竟李亨是大唐太子,政变之后成了长安的天子,安禄山这样篡位,他身为大唐之臣,往常也以忠义气节自诩,却不敢站出来喝一声,这不免有些让他惭愧不安。
此刻听得王缙一脸喜意过来,他精神一振,起身道:“叶畅又打胜仗了”
“正是,哦,不是叶畅那边,是潼关,官兵不知怎么的,收复了潼关”
“潼关”王维吸了口气,满头都是迷雾:“这怎么可能,叶畅主力都在长安之西,如今还在金城一带,怎么怎么跑到潼关去了”
“必定是叶畅布下的奇兵”王缙道:“潼关既然光复,再加上前些时日,我隐约听说,蒲津关已入官兵之手,兄长,你知道这是什么模样么,这是关门打狗,安逆的后路已断了”
王维不太通军事,但经过王缙解释,他也想明白,不禁动容道:“据我所知,颜杲卿在常山,他与颜真卿乃是兄弟”
常山离安禄山的老巢极近,颜杲卿在那里,此时安禄山的归路又被断,颜杲卿只要稍稍使力,便可以同辽东联络上。双方合击,安禄山的范阳老巢都要被唐军收复
阴郁已久的大唐局势,仿佛在一瞬间出现了曙光,王维也喜形于色,这些时日的苦闷随之一减。
“不仅如此,我等候多时,一直就盼着这个机会。”王缙咧着嘴,笑了笑:“安贼令人闭口,不许潼关已失的消息泄露,我却要反其道而行之,大肆宣扬,总教他不好受”
“贤弟,虽是如此,千万要当心”喜归喜,但听得王缙要做如此冒险的事情,王维吓了一跳,他思忖了会儿,咬了咬牙:“此事不可贤弟一人来做,若有什么差池,我们兄弟都是保不住的,我们一起来做,只是定要做得小心谨慎才行”
“兄长说的是,我这不就来与兄长商议么,怎么样能将事情做成了,又可以不让安贼发觉。”
两人低声商议了几句,都觉得相当困难,他们只是书生,怎么才能将这消息传遍长安,自己却不惹人生疑
想了好一会儿,外边突然传来扣门之声,王维心中暗惊,起身问道:“是谁”
“有一位杜夫子求见。”门外仆人道:“他说来找缙郎君。”
“杜夫子”王维琢磨了会儿,看了看王缙:“是你朋友”
“我不记得有什么杜夫子此时会来寻我”王缙摇了摇头。
“那位杜夫子说了,他是陈二郎介绍来的。”
“陈二郎快请,快请他进来”王缙听得这里,心一跳,然后叫道。
他态度突然的变化,倒让王维吓了一跳:“这是何许人也”
“谁”
“陈二郎。”
“什么陈二郎,就是以往我们见过的,常在我们这里卖报的那陈小二。”王缙压低了声音:“他是叶畅的人,我与叶畅搭上关系,便是他居中传递消息”
王维听得这样提醒,顿时想到是谁了。这陈小二也是一个奇人,早年孤贫,有一顿没一顿靠着给人当学徒为生,后来报纸出现后改卖报纸,积攒下一些家当,如今不仅成了一个报纸的批发商,还开了家不大不小的书铺。年纪轻轻,长得也不好,但谈吐举止,却不是俗人。
他竟然是叶畅布下的暗棋当真是让人料想不到
“那这位杜夫子”
“十有八九是叶畅派来的人”
听得有可能是叶畅派来的人,王维有些心跳加速,他命仆人将人迎入客房,自己再过去。到了那儿一看,却哑然一笑。
“原来是你,杜子美啊。”他笑着拱手道。
来的正是杜甫。
潜入长安的杜甫,看上去极为精干,与王维的丰逸飘然不同。他与王维、王缙见过礼之后,众人宾主入座。
双方互相观察了一阵子,虽然此前都打过交道,但彼此间的交情并不算深厚,此时见面,免不了试探一番。因此双方的话题是从杜甫所办报纸民报开始的。
“子美,民报之名,乃叶公所拟,据我所知,叶公为人豪放不羁,故此不知偏讳,未避太宗之名。子美乃博学多才之人,当初为何不建议,换为氓报或人报皆可啊。”王缙笑着道。
“太宗之时,并未避讳,魏公征文章中,有用民处颇多者,今人文章铭志,也颇有用民者。”杜甫很认真地道:“甫虽短陋,亦知太宗皇帝曾颁布过二名不偏讳令,不敢伤太宗皇帝宽厚仁和之名,故此并未避讳这一民字。”
“这个”比起王维,王缙学识稍弱,对于这二名不偏讳令也不是很熟悉,故此不禁看了看王维,王维点头,表示确有其事,他才笑道:“虽是如此,我观还是避讳者多。”
“兄讳缙,若非要避讳,今后兄之子孙,怕是不能考进士矣。”杜甫道。
话说到这,王缙在一愣之后大笑起来:“不愧是杜子美,
gu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