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之名士崛起 分节阅读 322(1 / 2)

再次刷新页面可以跳过弹窗

d干粮。”

公孙鞅的心底燃起些许希望,问:“什么意思”

张市支吾道:“只要随军携带的军粮消耗一空,我军胜败就应该有一个结果。司马,你要做好准备,胜败就在这七天之内见分晓。”说完,张市忙告罪道:“不过大人,这是小人的妄加猜测,军中机密,非我等能够刺探,还请大人降罪”

公孙鞅这时候还有什么心情摆军法司马的谱

无力的摆手道:“张治市心忧军情,也是情有可原。如今平邑之内大军外出,留下我等同僚虽人力有所不逮,但也不能让赵军有可乘之机。在将主回来之前,断然不能让平邑出事。将主在离开之前,留下了一份防御图,元隋,你看军中缺少多少士卒,就直接去民夫营挑选,府库之中的武器任由你选用,本官只有一个要求,在将主回来之前,平邑必须要在我上军手中,不要轻易言论生死,此不祥之兆。”

元隋将胸脯拍的匡匡直响,瓮声瓮气道:“司马放心,我等将士都是一等一的好汉子,恨不能追随将主杀敌。而平邑是我军最为重要的城邑,上军几乎所有的军械和粮草谁都在平邑之中,是将主对我等军汉的看重,定然不会出错。”

公孙鞅张张嘴,也懒得继续说。

因为他发现,一个傻乎乎的手下,要比一个聪明的手下要好管理的多。明明是被发配的家伙,竟然还有如此的自信,与其将其戳破,还不如让这家伙继续在梦中好了,至少被害死的时候,不会很痛苦。

可是公孙鞅心里还有一个声音为元隋不值,这不是欺负老实人吗

可为什么自己也被留在平邑了呢

难道自己在边子白严重也算是老实人

想到这些,公孙鞅忍不住打了一个哆嗦,似乎自己也没有想象的那么重要。或者说,边子白为了照顾自己孱弱的领兵能力,给自己安排了一个轻松的任务可是熟悉边子白的人都知道,这家伙用人之管好用,好用的人会被他往死里用。

就像是苟变,名声在帝丘臭大街了,能力似乎也不怎么样。

但是兵棋推演,领悟能力,和孙伯灵相比简直就是天壤之别,可就是苟变这个家伙,却被边子白赋予重任,主要是上军之中能比他好用的人恐怕真没有了。当然,边子白对自家人还是很好的,就像是孙伯灵,这可是边子白的大弟子,看瞅着平邑不安全,就立刻让孙伯灵逃去了邺城。

相比平邑,邺城的安全性可不是平邑能够相比的。

五万魏军,足以让一个胆小的人,也有看轻天下诸侯的胆气。更重要的是,邺城是魏国的城邑,赵军就是胆子再大,也恐怕不敢对邺城有非分之想。

公孙鞅浑浑噩噩的过了一天之后,发现自己除了心虚之外,什么感觉都没有,这让他有种没找没落的慌乱。

邺城,子南靳在听到孙伯灵抵达之后,高兴地派人去迎入了他在邺城的临时住处。宅子很大,却有点不太符合他身份的富贵,通体都有种暴发户的张扬,却没有贵族该有的内敛。

厅堂之上,魏国公子缓也在场,作为魏国朝堂之上最为紧张卫赵之战的大人物,他恨不得天天在子南靳身边探听前线的消息。

当然,魏国也有密探渠道,得到的消息是五万赵军被阻挡在了马邑城外。

这让一直不看好卫军的魏侯很吃惊,卫国什么时候有这等硬气的表现了。可是魏国上下总体上对卫赵之战持有悲观的态度。

公子缓开口询问:“可有前方军情”

孙伯灵虽然看着憨态可掬,可是心眼多的很,傻笑道:“老师让学生来给老大人送军中文书,还请老大人核准。”

听到不是军情,公子缓有点失望。

可是子南靳却是听出了异样,却装出一副坦然的样子,呵斥道:“子白才是主将,老夫不过是个摆设,他才是上军之主,回去之后一定要告诉你老师,不要因噎废食,延误了军情。”

一老一少,做戏让公子缓失望离开之后,子南靳这才抓着孙伯灵的手臂低声询问:“是否军情不妙”

“老师带病出征了。”就这么一句话,让子南靳坐立不安起来。良久,子南靳开口道:“太冒险了,这太冒险了”

第454章膨胀了

“大叔,老师说如果我们不冒险,我们一点机会都没有。”孙伯灵不想说丧气话,尤其是面对子南靳的时候。

子南靳木愣愣的站着,想到曾经边子白和他说过,马邑平邑两座城邑,将是此战的关键。如果赵军进攻平邑,卫国很容获得主动权。因为补给源源不断的可以从大后方运送到前线,而且平邑的防御也很坚固,不是马邑能偶相提并论的。但如果赵军的目标是马邑,对于上军来说,就会陷入一种困境之中。进攻,前面是邯郸,赵军不仅以逸待劳,而且邯郸作为赵国的国都,守为严密,城高墙厚,进攻难以得逞。反而会被邯郸绝对优势的兵力击溃。这一点,根本就不用怀疑。

邯郸无忧,自然赵军就无忧。

可是平邑的卫军也不能退兵,因为一旦退兵,赵军可以用极少的兵力拿下平邑,一路获取中牟和朝歌,原本一路的攻击,会变成两路攻击,行程左右相望的态势进军。到时候戚邑、马邑都难以守住,一旦任何一个城邑有失,那么另外一个城邑就会彻底暴露在两股军队中间,覆灭不过时间问题。

如果马邑和戚邑被赵军攻克,卫国的国都就暴露在了赵军的面前,到时候悔之晚矣。而且那时候,卫人恐怕只有繁阳的驻军可以动用。但是繁阳是卫国宗庙和历代国君沉眠之地,驻军能动吗

大司徒子南靳也是束手无策,良久才忧心不已:“可有把握”

孙伯灵摇头直言不讳:“尽人事天命而已”

冒险

打仗哪里有不冒险的时候

都是刀里来剑里去,对于底层士卒来说,能保住小命已经不错了。可是对于士大夫阶层来说,打仗是希望,是建功立业的机会。

只不过,这一套在卫国行不通。行不通的原因很多,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卫国经常性的认怂,自从当年的朝歌被攻破之后,整个卫国士大夫阶层连带着公族就剩下那么七八百人,说是八百壮士是好听的,丧家之犬才差不多。

打那以后,卫国的君臣在面对战争的问题上,经常有一个共识。打不过的找盟主,如果盟主也打不过,认怂。

这个办法很好,好到几百年时间里,卫国似乎没有什么大损失,不仅没有大的损失,卫国的财力在中原诸侯之中也算是顶尖的,除了军队依旧让人担忧之外,整个卫国有种欣欣向荣的气象。可惜,这一切自从战国之后,就被破坏了。首先是三家分晋,然后就是田氏代齐,紧接着中原也好,西北也罢,甚至连燕齐,越楚都在发生战争。

gu903();似乎诸侯之间都憋着一股气,非要分出个高下来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