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之名士崛起 分节阅读 301(1 / 2)

再次刷新页面可以跳过弹窗

d的话而成耳旁风。这可是赵章,一言不合就杀人的赵章。怎么可能把说出去的话不当回事他可是一口唾沫一个钉的人,就算是朝臣看他的眼神不对劲,不要说仇视了,就算是轻蔑,也要招惹杀身之祸的住。更何况,赵章属于那种醉生梦死的国君,清醒的时候不多。但可怕的是,他清醒的时候能够把所有的事情都想起来,并在第一时间报复。

“大司徒,除非赵国的国主赵章宣布不进攻卫国,在赵国恐怕没有任何人一个人敢不将国君的话不当回事。”边子白苦笑道:“小子的意思是,赵国恐怕并没有进攻戚邑,破城抢劫的打算。他们的战略和军队的布置有问题。”

“问题什么问题”子南靳刚才还着急忙慌的,现在总算是平静了不少。至少边子白说的每一句话他都听的真真的,可联系到赵军的布局,战争的目的,这就让人抓瞎了。他要是有这份本事,恐怕也没有边子白什么事了。毕竟他和卫公姬颓是堂兄弟,本身在朝堂有很重的威望和实力。统帅卫国的所有军队都不是问题。

但是要命的是,他听不懂。

听不懂不要紧,只要有能能懂,并且将事情的来龙去脉都告诉他,对他来说完全没有区别。

边子白让孙伯灵展开舆图,地图上正是边子白靠着府库的记录,还有通过属下堪舆重新画的地图。赵国和卫国的边境,卫国全境。子南靳装模作样的看着舆图,频频点头,估计连他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大概是要表示郑重。

“这是平邑。”边子白很快在舆图上指着一个小点道:“这里陶丘,这里是邺城,曾品字形在地图上。从原先对赵国进军路线的猜测,赵国如果想要入侵卫国,目标是戚邑的话,根本就不需要在陶丘囤积粮草,因为从邯郸运送粮草比陶丘更加快。但是情况在不久之前被证实了,陶丘堆积的粮草根本就不像是简单的收税转运的粮草,而是几万大军的粮草规模。”

“这是什么意思”子南靳觉得这没有什么区别啊打仗囤积粮草很简单,唯一的区别可能是路稍微远了一点,但是距离并不是太远,相比邯郸的话,陶丘作为粮草囤积点,路途上最多会晚上一天。他是大司徒,这笔账还是能够算得出来的。

但是边子白却蹙眉道:“但是大司徒,你想过没有,如果赵国的目标不是戚邑,而是从陶丘一路南下,到大河边上,这里就是马邑,越过马邑可以用最快的速度抵达帝丘。”

都已经说到这跟份上,大司徒子南靳要是还不懂,就当真是老糊涂了。

此刻,他老人家已经是冷汗连连,嘴角一个劲的哆嗦,惊恐道:“贤侄,这不能开玩笑。”

边子白却沉声道:“大司徒,小子没有开玩笑。陶丘的虚实我已经派探子得到了确切的消息,已经被证实,陶丘的粮草足够供养五万大军三月之久。”

“至于说马邑,应该有守军两千多,加上公子岐的下军人马,抵挡赵军一两个月是恐怕没有问题的。但时间长了,就难说了。”边子白不无忧虑道,任何带兵将领都希望对手能够按照自己预先设计或者准备的计划而行。

但是对手也不傻,更何况庞爰是军中老将,那么可能让边子白如意,让卫军以逸待劳呢

第427章将计就计

子南靳被说服,不过是在意料之中的事。事实上,在边子白发现赵军对小队骑兵被歼灭之后,毫无反应,就已经觉察到了事态的严重性。赵军不该表现的如此软弱,这不符合赵军的性格。赵军就算是面对魏国武卒,就算是明知道打不过,还要和对方厮杀一场的主,怎么可能怕了卫国

这显然出乎任何人的预料。

但是这时候想要着手改变排兵布阵,显然已经不可能了。就算是明知道处于劣势之中,也不可能在赵军没有彻底暴露战役目标之前,做出改变。因为这样自乱阵脚的结果,会更加糟糕。甚至会造成前线卫军奔溃。

加上卫国国土并不大,没有战略纵深的优势,能够在兵力布置上做文章的机会太少了。几乎是螺蛳壳里做道场,就这么几个城邑可以驻兵,一旦赵军不上套,或者上来就忽视卫军的存在,对于卫国来说,一点办法都没有。

临走,边子白告诉子南靳:“大司徒,骑兵很快也会上战场。护送大司徒回到邺城之后,恐怕要立刻出兵。为今之计还是迁移百姓。在大河以北,除了驻军的城邑之外,所有的村庄和城邑都要放弃。只要人在,卫国的国力过几年就恢复了。一旦被赵国掳掠了太多的人口,卫国就没有将来。”

对此,子南靳是深有体会的,开口道:“贤侄放心,这事已经在做,而且大部分国人都已经迁移去了戚邑。部分安置在马邑。如果赵军的目标是马邑的话,那么恐怕马邑也不放心,干脆将马邑的百姓迁去帝丘。至于毁坏房屋,不太现实,但是粮食和牲口都不会给赵军留下。”

“至于骑兵,不用护送老夫了。平邑虽然是前线,但是去邺城是很方便的,距离也不远。赵军想要追上老夫也不现实。”

边子白作揖感谢道:“老大人豁达。”

“哈哈哈,只要能够让赵人无功而返,老夫也算是对得起国人和君上,其他的不说了。上将军保重”子南靳的车队刚刚出了城门,就化成一团烟尘,尘土飞扬之下,是驭手不遗余力的催促战马快跑。可见,这位就算是做了一把硬气的举动,但内心还是紧张的不行。

边子白一开始就提出,要对作战区域彻底的完成坚壁清野,目的也很简单。赵国的粮草一直是妨碍赵国扩张的大问题。有时候赵军打仗明显是战局占优的情况下,打着打着,就退兵了。就是因为粮草不足。赵国的人口不少,国土也是三晋之中最大的诸侯,但是能够耕种的土地太少,产粮地就在邯郸附近。这大概也是赵章力排众议将国都迁移到邯郸的原因了。当然,赵章一开始想的是在中牟建造都城。这是卫国的国土上建造赵国的国都。要不是被魏国、齐国阻止了,说不定整个卫国的北方区域都被赵国吞并了下来。

大军过境,如果让赵军能够在卫地补充给养,对于赵军来说,绝对是如虎添翼。此消彼涨,赵军得利,自然会让卫军被动。

这绝对不能容忍。

对此,子南靳也是一拍即合。他在大司徒的官位上二十年,对于赵国掳掠的统计看一遍就让他义愤填膺,可是就卫国的军力,想要报仇别指望了。求魏国出兵,也要有一个充足的理由,要不然,魏国也不愿意耗费巨大的粮草和财力,去一次次的进攻赵国。

除非有一天魏国朝堂上认为魏国吞并赵国的机会来了。

才会发动声势浩大的国战,彻底解决赵国这个麻烦。但是眼下,不成熟。

对边子白来说,他已经将自己能做都做了,至于结果,他却无法预料,但是他知道庞爰恐怕不好对付。边子白从一开始做的是循规蹈矩的布置,不算出彩,但也没有明显的失误。如果庞爰带着赵军主力攻击平邑,那么对于边子白来说,他完成了既定战略。之后的一切就只能看天意了。

毕竟两军交战,影响结果的因素实在太多了。

恐怕在战争之中,他就算是才智超群,也无法左右最终的胜利。毕竟就上军的实力,想要出城作战是自寻死路。可面对数万赵军,一旦城墙防御被破,也是一场溃败的结局。

从排兵布阵上来看,边子白自始至终的目的就是利用平邑靠近邺城,加上加固的城邑和训练的士卒,在家门口消耗赵军的锐气。毕竟在卫国的国土纵深交战,对于卫国的损失实在是太大了一点。

等到战争拖了几个月之后,赵军的锐气不复存在,加上魏军在中山的麻烦解决之后,才是反攻的好时机。

当然反攻轮不上卫军,主角肯定是魏国的武卒。

但这些庞爰能看不出来吗

乳臭未干的小子,这就是沙场老将庞爰对边子白的看法。从来没有改变过,当然,他也不会认为卫国就这么点军队还能给他的大军造成多大的威胁。他自始至终的目的就是完成国君对他的作战要求,威胁甚至要攻克帝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