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弟刚才说到军营,难不成贤弟对兵事感兴趣”
嬴渠梁大大咧咧道:“不是感兴趣,而是从小在军营长大,我十三岁就领兵。”
“十三岁”
这个数字对公子岐来说,简直就是天荒夜谭。他无法想象,嬴渠梁竟然十三岁就开始为国征战,这还是人吗
或许是误解,或许是对实力的渴望。而嬴渠梁接下来的一句话让他顿时茅塞顿开:“在秦国,公子从军是祖训。当然也有其他原因,至少有私军的公子,在成年之后,拥有自保的能力,不会因为和周围封君不合而成为待宰的羔羊。”
私军
领兵
自保
这些字眼,对公子岐有着致命的吸引力,他也想要领兵,只要能够控制一直一定规模数量的军队,他就有在卫国足够的自保能力,足矣。原本自己已经放弃的念头,再一次冒出来,而正在这时,鲁公身边的近侍来到他的身后,偷偷在他耳畔说了几句话。
原本还是一片愁云的公子岐,顿时眉宇间多了一丝喜色,激动之余,急忙表态:“还请告知母舅,本公子全凭母舅做主。”
这是一个机会。
同时也是一个危机。
公子岐眼神顿时凝聚了起来,宛如一道光,他看到了希望。
第329章国宴
别以为公子岐在卫国失去了储君的争夺机会,就一定是失败者,甚至成为被牺牲的对象。就像是重要节日的祭品一样,死了,还要被两拨食客吃,一波是神,一波是人。
都是儿子,都被寄予厚望,只不过太子训出生太早了,占据了绝对的优势。自始至终让公子岐矮了一头而已。真要说谁优谁劣,难道卫公心里就没有一杆称吗
太子训是占据了年纪上的优势。
但公子岐不一样,他母亲身份高,其实一开始卫公认为他两个儿子都有机会继承自己的事业、唯一让他猝不及防的是,他的身体出现了问题,这才是最致命的原因。也是让他决定不再犹豫继承人选择的最大原因。可万一太子训死不悔改,在他死后,对公子岐这个兄弟下手。恐怕到时候鲁国国君姬奋就忍不了。卫国的邦交一直以来都是抱紧魏国的大腿。
但要是自己作死,将周围其他的诸侯都得罪了一遍。
到时候再抱紧魏国的大腿,估计也举步维艰。
卫公的年纪,已经到了安排身后事的年纪了。他自然也有对公子岐的考虑,想要给他一份自保的能力。唯一担心的是公子岐得陇望蜀,有了自保的能力之后,开始对卫公的宝座窥视起来。这才是他迟迟不肯下决定的原因。
公子岐自然也能感觉到父亲有这个意思,毕竟,一旦卫国交恶了鲁国,对于原本就附庸强国的卫国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般的灾难。在得到了母舅身边人的提醒之后,顿时欣喜若狂,面带喜色之意难以言表。
嬴渠梁见状,等人走了之后,低声道贺:“恭喜兄台。”
“哎,还不见得是否能如愿。”公子岐喜道,不过此事言之过早,也不知道鲁公在什么场合对卫公提这个建议。当然,一旦提出之后,卫公姬颓必然会慎重对待,这是毋庸置疑的。想到自己很可能有自保之力,而且多半是军队的控制权,公子岐也开始觉得秦人不那么粗鄙了,毕竟秦国虽然什么都不行,但军队还是很强大。一扫被贾弃羞辱的阴霾,脸色好看很多,虚心道;“贤弟治军有方,不知对军中之事有何高见。”
“高见”
嬴渠梁确实有一支属于他的私军,秦国的公子一般都有这样的待遇。因为在执政方面的劣势,让秦国一直走军政一体的道路。从公子开始,到国君,都不太信任封君,唯一能够依靠的就是自己的私军了。所以,秦国公子一般都在很小的时候,有时候会在成年之前就进入军营锻炼。
嬴渠梁就是如此,他的情况更加特殊一些,秦公赢师隰对国内的大领主非常忌惮,以至于连国都雍城都不敢住,深怕控制着雍城内外的封君们一旦政变,他就要落下个简公遗孀母子的悲惨下场。
只好咬着牙将国都迁到了栎阳,这个连正经城墙都没有小城邑之中。不仅如此,这些年赢师隰就只做一件事,甭管自己的儿子多大年纪,只要能跑能跳,就扔到军队里,准没错。
别看嬴渠梁年纪不大,但他已经是军中的老人了。
他摸着下巴,胡子就别想了,他这个年纪根本就长不出来,只有一层薄薄的绒毛,琢磨着该如何回答公子岐的问题:“不知仁兄有多少私军训练如何,可有实战”
公子岐为难了,他倒是想要实战啊可问题是卫国已经十多年没有正儿八经地打过仗了,即便是打仗也多半是躲在后头,实战的意义不大。有些羞涩道:“没打过仗。”
“没打过仗”
面对嬴渠梁惊愕的目光,公子岐也是颇为无奈,只好硬着头皮解释道:“卫国乃君子之国,治军荒废已久。”这话也算是给卫国脸上贴金了,因为谁也打不过,卫国干脆就不把军队治理当回事。这也是中原诸侯中的奇葩。当然公子岐别看喜欢谈兵事,也勤习武艺,但毕竟他是公子,武艺肯定不如武将,治军多半也不怎么样。这一点,他是有点自知之明的,所以说的很痛快:“愚兄荒度春秋久矣,麾下治军不到千人。”
“才这么点”嬴渠梁很吃惊,他刚入军营的时候,私军都有两三千人啊
这卫国的公子混地也太惨了一点吧
公子岐不禁好奇道:“不知贤弟麾下人马几何”
“一万多吧,比我大哥少一点。”嬴渠梁很不以为然道,毕竟,秦国打仗,尤其是赢师隰指挥打仗,这位是国君都会带头冲锋的疯子,士气这种东西对他来说根本就不存在,连国君都冲了,谁敢不冲所以两个儿子也必须要冲,秦国沿袭着多年留下来的治军道理,主将冲在前头,士卒没有后退的胆子。
所以,给两个儿子配备的私军人数少了,很容易发生在战场上让儿子死在眼前惨剧,至此秦公赢师隰就给儿子的私军规模多了一些,让人诧异也在情理之中。其实不仅秦国,魏国的情况也是如此,有继承魏侯资格的公子罃和公子缓控制的军队数量,至少占魏国的一半以上。一来,自己的亲儿子指挥军队,对于国君魏击来说,他至少可以放心臣子们不太可能造反成功。而且他在儿子里也用了平衡术,让两个儿子的实力相差无几,那么儿子对老子不满,弑君的可能性也不大。等到他年纪大了,时机成熟之后,再确认储君。也就是太子的人选。
毕竟,选定了太子之后,在争储失败的那个儿子身边很多墙头草会调转枪头,紧跟储君的身后。根本就不担心那
gu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