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903();孙伯灵觉得苟变的分析还是对的,可他觉得苟变的举动很怪异,于是试探着问道:“师兄是”
“某学不来啊”苟变撇撇嘴很不在意道:“某不过是中人之姿,怎么可能做到吴子那样的成就做不到的事还去追求,那不是傻子吗”
好吧,孙伯灵败退了,他终于看透了苟变的想法。走捷径,也不算是急功近利的表现,而是将自己办不到的事放弃。
他也吃不准,苟变这样是有自知之明呢还是自暴自弃
不仅仅是因为背书不顺利,苟变的心情很坏;也有子蒙病重,各种交待遗言的举动,让他伤感不已;还有一件事也让他很难受,孙伯灵要去王诩家里走访,要是没有边子白的横插一杠子,这应该不是走访,而是直接拜师了。
可有了边子白存在,孙伯灵就必须要走这个过场。
终于在他来到卫国两个多月之后,带着礼物,带着好奇,在苟变的陪同下去了王诩在帝丘城内的住处。
苟变虽说一百个不愿意,可能够陪同孙伯灵的当仁不让的是子蒙,可子蒙根本就无法出行。有事,弟子服其劳,苟变这个弟子难以推辞,只能硬着头皮再去一趟王诩的住处。在车上,苟变也是念念有词,他忽然想着,反正已经丢过一次脸了,再丢一次估计也没什么。
带着这个自我欺骗的无敌念头,苟变叩开了王诩家的远门。
“苟兄,伯灵也来了”
公孙鞅迎出来的时候,诧异的看了一眼孙伯灵。他很清楚,孙伯灵恐怕就是自己家老师苦苦找寻的弟子。可问题是,边子白也很心仪孙伯灵,这让公孙鞅夹在中间很难受。干脆,他两不相帮,在王诩面前提也不提孙伯灵的事。
以至于王诩还以为苟变这家伙不死心,听到门房禀告之后,派了公孙鞅出来赶人。
王诩的脾气不算太好,当然也要看人,苟变不在他需要谨慎对待的范畴之内。公孙鞅出门见面也是颇为尴尬,毕竟不让人进家门,还故意拿捏对方,不是君子所为啊愣了一会儿,才为难道:“苟兄。家师的性格您是知道的,说定的事绝难改口。小弟千般为难,可也不敢违抗家师的意思。”
苟变点头道:“我懂,我懂。”他也奇怪呢,自己不是来拜师的啊这次是孙伯灵,怎么公孙鞅的表情似乎要赶人啊
等到他想透了,公孙鞅也将答案揭晓:“家师让苟兄将国相的书信留下,他改日亲自给国相回信。”
苟变觉得很纳闷,大人物的事他不懂。王诩也算是个大人物吧至少曾经是。国相子思就更不用说了。可问题是,两个人都在城里住着,出门溜达都不用一刻就能到另外一家。难道就不能对面鼓当面锣地说清楚
他也不想一想,大人物好面子,如果当面拒绝,脸往哪儿放可要是书信往来就不一样了,一来双方都是你知我知的私下沟通。就算是言语不中听,也不会有第三个人知道。其次就是,避免了双方面对面的尴尬。
“这次不是我要来,而是家师想要让伯灵见一见夫子,贤弟弄错了吧”
苟变就算是脸皮再厚,已经被拒绝了一次之后,也没脸再上门了。可就是连这起码的一点信任,公孙鞅都不准给他,这让苟变非常不忿。哥们是那种死赖着不走地人吗
要是苟变这样问公孙鞅的话,恐怕公孙鞅不需要想太多,就能笃定道:“你就是这样的人”
公孙鞅有洁癖,苟变死赖在边子白家搭伙的时候,之前少不了嘱咐苟变至少洗把脸再来吧
这家伙呢
脸上的灰都能搓出泥来,根本就没有打理自己的觉悟,连眼屎都不擦坐在他面前吃饭,公孙鞅能忍让他洗漱之后再来,可每次苟变在头一天还答应的好好的,第二天还是老样子。最后无奈,公孙鞅不得不给苟变准备洗脸水,这恐怕是他对苟变最大的怨念了。
丢下苟变,公孙鞅古怪地看着孙伯灵,心说:“边子白就这么放心让你送上门来”
第214章被打脸了
王诩有他的骄傲。
那种属于站在智商的高地上,俯瞰天下英雄豪杰登台的气度,就是没人指出来当面对他说,很多人也能感觉出来。
可边子白难道就不骄傲吗
恐怕相比王诩,他丝毫没有感觉不如的地方。王诩再牛,他懂得初中化学吗懂得初中物理吗为什么是初中的知识,而不是高中大学的呢问题是他学的是文科哎,高中就应付一下算了,反正也不考再说,边子白当年还受到举国上下国学热的影响,恶补了四书五经,不少经史子集,甚至连兵法战阵都有不错的造诣,他缺乏的并不是理论知识,而是实践。
但是当老师,授业解惑的工作需要实际工作经验吗后世军事学院的教授,难道就要一定上过战场没有的事,理论的学习,能联系实际最好。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也不见得一定要面面俱到。
再说了,王诩就一定在实践上比他就强了吗
王诩也没有带兵打仗的经验,说白了,在军事上让人都是停留在理论基础之上,都认为自己是无敌地存在。
至于实战
别想了,谁上谁傻。万一理论无敌,实战懵逼了,怎么办
王诩是王诩,可不是吴起;边子白更不是武圣投胎,根本就不敢将身价性命都赌在战场上。他们都不是需要玩命的主。
公孙鞅将苟变来拜访的用意说明之后,就让人进了家门。他不待见苟变,是因为苟变没有学习他学说的基础,更没有领悟他学说的能力。能力不足,就算是拜在他的门下,也改变不了什么。自然不会被王诩高看一眼。至于孙伯灵,王诩有点纳闷,他怎么就没有听说过此人
按理说,帝丘的熊孩子他已经筛过一遍了啊
没有发现特别聪慧的家伙。这个孙伯灵从哪儿冒出来的这让王诩很纳闷,抬眼看向了弟子公孙鞅,后者无奈之下,只要硬着头皮解释道:“听说是子蒙大夫从齐国带来地小孩子,应该十岁左右。”
“齐国哪里”
王诩半寐似醒的样子,乍一看有种高人隐士无欲无求的闲散。可这种表情公孙鞅太熟悉了,老头快要发飙了,无奈之下,只能把知道的都说出来,期望老师能够看在他还忠心耿耿的面上,放他一马:“子蒙大夫在齐国阿邑的时候,受孙氏族长所托,带来卫国求学。”
“孙氏族长”王诩皱着眉头自言自语道,他不记得齐国有那个家族出过惊才艳艳的人才。想来想去,孙武倒是高高在上如同赤乌一样耀目。王诩就算是再自大,也不认为自己有和孙武比肩的可能性。他和吴起在楚国当官十多年,对于楚人当年遭遇的打击深有同
gu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