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之名士崛起 分节阅读 67(2 / 2)

再次刷新页面可以跳过弹窗

毕竟,南氏不用担心卫公会因为几句发对,家族会被卫公针对。

可边子白却随意道:“这有何难”

说着,站着在大殿之中走了几步,这也不算僭越,“可以编辑一本书,专门介绍姓氏的书籍,一来可以让学习者对自己家族氏族的来历有所了解。二来,能够通过对方的姓氏获得对方的来历。加上千字文作为基础,然后熟读诗经就可以完成启蒙了。”

这倒是挺符合后世的教育理念,小孩子入学之前,先从唐诗三百首开始背起,甭管有用没用,背了再说,总没有坏处。

“姓氏”子思若有所思,这是一个浩瀚的工程。说是浩瀚,主要是因为很多姓氏都很神秘,甚至缺少文字的记录。

这会给编辑书籍的人带来很大的困难。而通过典籍的查找更加困难,周王室、各个诸侯国的府库之内倒是有大量的书籍。

这些书籍涉及人名、姓氏的少之又少。用蛛丝马迹来形容也不为过。编辑一部浩瀚巨著,却用探案的手段去寻找,著述的人会吐血的啊

边子白却自信地站到了南丰的面前,后者歪着脑袋,表示不对付,“就比如说南氏。”

“南氏的来历就不用你操心了。”大宗伯南丰冷哼道,什么时候一个毛头小子有资格谈论南氏了

这也就是在大殿之上,要是在宫外,南丰一个眼神就会让边子白知道,做人低调的重要性。

边子白却并没打算要放过他的意思,对于南氏他真的知道不少,消息的来源有很多,帮助最大的无疑是公孙鞅。他求学之初就是在戚邑的公学之中学习,可以说对南氏的来历了如指掌。试想一下,戚邑的公学就是南氏所办,所有的费用也是南氏承担。花钱不落好,也不是南氏的风格。所以在南氏公学之中,外来的学子就会被灌输南氏如何高贵,如何有德的教育。

有的人屈服了,有的人厌恶。

但好处是,南氏的公学在褒贬不一的风评之中继续扩大。

“这么说吧,大宗伯南丰大人是来自于戚邑的南氏。可大家谁知道南氏的祖先是谁是谁开创了南氏这一宗”边子白的话很平和,并没有争分相对要和南丰过不去的样子。

南丰想了想,南氏对他来说太熟悉了,他本人就是南氏现任的族长。可外人呢

有谁知道

大夫木璃笑道:“谁不知道南氏是灵公之子,公子郢一脉传人。”

“那么公子郢贵姓”边子白紧追着问。

大夫木璃朗声道:“小子无礼,自然是姓姬,乃文王一脉。”

“那么为何氏南”边子白问。

南丰蹙眉道:“先祖字子南,取南为氏。”

“好吧,事情清楚了,大宗伯南丰是灵公之子公子郢的后人。受封于戚邑,因字子南,而取南为氏。”边子白忽然转身,面对群臣,“可据小子所知,天下姓氏为南可不止戚邑南氏。还有商王之后南仲号南赤龙,因梦取姓氏为南,执掌荆州;另有晋南乡隐士之后,因为隐居地为南乡,故而取姓氏为南;另有楚国南方土人,也有取南为姓氏的。有道是沧海桑田,物是人非。千百年后,如果没有文字记录,谁还知道戚邑的南氏和楚南的南氏”

“边子白你到底想要说什么”南丰对边子白一再用楚南土人和戚邑南氏相提并论而不满,但他还没有发作。总感觉边子白是另有所指。要是被激怒了,就该被牵着鼻子走了。对此,南丰克制住了心头的怒气。

边子白回头蓦然一笑:“很简单,用一本介绍姓氏的书籍来将各自的不同分类。或许若干年后,大宗伯的后人游学列国的时候,介绍自己身份的第一句话就是:小可戚邑南氏。”

“那么只要看过这部书籍的士子就会明白,戚邑南氏是来自于卫灵公一脉。这部巨著可以用姓氏来概括总纲,之后又有详解,只要后人看过此书,自然一目了然。例如:姬王姜子、赵钱孙李”

南丰沉默不语,边子白勾勒的宏图恐怕真不是自己能够阻挡的。如果这有一本书,用来介绍天下各个家族的来历。就算是花费百金,千金,南丰也愿意掏腰包付账。可问题是,边子白能做到吗

南丰的眼神落在了句容身上,作为卫国朝堂之上看书最多的人。可以随意翻阅卫国几百年藏书的府库,太史句容的格局恐怕不大,但是眼界肯定是足够的。

“太史”

句容也在沉思,他想的问题是:真要有这本书,句姓会排在第几

卫公心头激荡。他领导下卫国没有存在感,这辈子大杀四方是绝对不可能的,那么将帝丘营造成为中原的文教之都,也不错。或许仅此一条,就能永载史册也未尝不可。但他不是那种独断的人,至少表面上他不是。

卫公姬颓也相继南丰之后,开口询问句容:“太史,此事尔能主持”

他一开口,就已经定下了基调。句容别看是那种胡搅蛮缠的人,但最多也就是在个人善恶上有失偏颇,可做不到的事,句容也不会大包大揽。

句容恭敬道:“君上,臣不能。”

卫公的眼神落在了边子白的身上,心头感慨:少年人,真好。开口问:“爱卿可担当此任。”

“臣自当一力承担,不过”边子白面露为难。

卫公追问:“不过什么”

“天下姓氏如同天上星辰,浩瀚无比。小臣年少学浅,恐怕有所不及,不如先编辑姓氏百数,就以百家姓为其书名,君上以为如何”边子白躬身道,一开口就埋雷。后世的百家姓可不是真的只有一百个姓氏,而是在北宋成书就收入多达四百多个姓氏,之后整补到五百多个姓氏。一百个姓氏,恐怕只能是卫国够用而已。

卫公倒是不在意,反而豁达道:“百家姓这等鸿篇巨著需要慢慢来,眼下最紧要的是爱卿先把千字文给补全。”

“臣谨记”边子白心头不买你好笑。百家姓什么时候成了鸿篇巨著了

百家姓。别

gu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