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之名士崛起 分节阅读 55(2 / 2)

再次刷新页面可以跳过弹窗

只有赢得了这个苦差事,他们才能窥视卫公之位。

往日的公子训总是给人一种温和的感觉,可今天,显然公子训走神了,在国相子思走到近前还仿佛没有看到人似的,等到子思咳嗽了一声提醒,才猛然惊醒,连忙恭迎道:“国相幸苦。”

丞相这个官职,位列百官之首,但是在华夏历史上,多次被废除,不是没有原因的。这是一个士大夫和国君共治天下的官场领袖,丞相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国君的制约。比如说,国君需要在丞相上朝的时候站立迎接,退朝之后,也需要将丞相送出大殿。这样一来,对国君来说,丞相是对君权有了很大的制约。即便国君因为年纪大了,行动不便,这份仪式就得太子主持。可见国相在百官之中的权势,是无法动摇的庞大。

公子训的走神落在了卫公姬颓的眼中,这一刻,他心头流露出的恐怕失望大于期待。

“恭迎卫公。”

在丁祇的搀扶下,卫公进入大殿正中,坐北朝南的位置坐下。

文武百官在子思的带领下,也相继坐下。

和往常一样,丁祇往前走了半步之后,朗声道:“有事启奏,无事退朝。”

这是一句说词,就算是卫国这等小国,国内发生的事也不少。加上一年之中大朝会的数量本来就不多,堆积起来一天之内想要处理完也不容易。

渠义可不管其他人,站了起来,文武中间的过道里,朗声道:“执政府少正渠义,启奏。”

“呈上来。”

就算卫公已经知道渠义的奏章里要说些什么,他还是按照流程来做,刻意掩盖了自己的情绪。

看完了呈上的奏章,卫公放在简牍,看向渠义:“此事当真”

第083章挥刀自宫道悲凉求收藏,求推荐

渠义是一个耿直的人,这样的人有一个好处,在是非面前锱铢必较,黑白分明,对边子白的调查还在进行之中,可最终的结论还没有完全证实。

所以,在回答卫公的问题上,并没有采用非常肯定的口吻,而是斟酌了语气,开口道:“大部分属实。”

“传阅国相。”

这些案宗,大部分都在子思办公的执政府堆着呢,不少在在他的案头堆放着。可以说,子思对潘毅告发边子白的案件信息了如指掌。根本就没有传阅的必要,可在大殿上,他是国相,经过他之手是必须的程序。

子思打开了案宗,一个字一个字的看下去,良久,抬头看向了渠义。

后者微微欠身道:“还有一些,举证不详,所以下官没有誊入卷宗之中。”

子思点头,随即将案宗卷起来交给丁祇。叹了口气道:“宣读吧”

“翰林院学士边子白”

等了等,渠义无奈地看向了卫公,卫国没有这个官职啊这到底是下大夫,还是上士,或者是中士的官阶

这案宗读起来就万分的难受。如果边子白不属于官僚阶层的一员,那潘毅就属于诬告。边子白收受的所有礼物,都属于礼尚往来,不属于败坏官场风评的恶习。倒霉的可能是那个故意搞事的帝丘郡丞了。可如果边子白是官员,他属于什么层次的官员呢谁也没有告诉过他翰林院是个什么鬼

学士渠义倒是不陌生,是指太学和公学的学生。

可翰林院和学士组合在了一起,就成了天下最大的悬案了。

卫公正在好奇,渠义就开口问了:“主君,这翰林院学士何等官阶,主管衙门在哪里谁是上司如何评定”

卫公姬颓琢磨了一会儿,想起来有这档子事,可当时他好像记不得了。年纪大了的人就是这点不好,眼前的事经常忘,可时间很长的事却说什么也忘不了。卫公砸吧了几下嘴巴,想到了另外一个人,开口道:“国相”

子思从上朝之后就一直闭着眼睛养神,给人一种似乎睡着了的错觉。和他对面的公子训更是恨的牙痒痒。

他要是有子思的支持,根本就不需要听南卓的办法,冒险获得卫国的权力。最可怕的是,就算是公子训夺权成功,要是卫国的本土势力都不支持他的话,他的国君梦还是要破碎。

在满朝文武的好奇之下,子思睁开眼,淡然一笑,环视着卫国朝堂上的官僚,开口道:“翰林院是主君有感于诸多官职和部门重叠,却无法有效的协调而建立的新部门。主官为翰林院学士,副职为祭酒。”

“没错”姬颓满意的点头,翰林院不就是因为他被太史句容经常恶心,却一点办法都没有的解决方案吗

虽说提出建议的是边子白这个少年,可解决的是卫公最为关心的问题。史料记载中,关于他的评价,这很重要。谁也不想莫名其妙的被太史给黑出翔,卫公也是如此。可他身上确实被黑的潜质很突出,没办法,靠政变获得卫公之位的历史并不光彩。

“翰林院的职责其中有几个非常重要的结构组成,府、库、史,为其署理,编撰府库记录,文献,此为其一;设立政务观察,为公卿士大夫子弟中有志于出仕者为选拔目标,考核优良者由国君定夺授官爵,此为其二;其三为太子班底”

听到这些,或许在场的官员们无所谓,可是公子训坐不住了。

他就是想破了脑袋也想不明白,边子白竟然是自己人

这是什么套路

这话一定要问清楚,公子训咳嗽了一声,抬头看了一眼卫公,请示道:“君父,儿臣有疑惑想要国相解疑”

“准了”

点头的是卫公,说话的却是丁祇。

公子训站起来,对国相子思行礼,换一个人,他根本就不需要这样做,可国相的待遇肯定是截然不同的。和国相同等身份的,还有宗伯、大司徒等,这才是一个国家官场站在最高处的官员,属于卿一级。

“国相大人,您刚才说翰林院是太子的属衙”

子思摇头道:“不算是属衙。而是官员处理政务需要有个学习的过程,少了这个过程就需要家学的教导。有时候,官员和子嗣并非能够经常交流,这一层教导也就无从说起了。所以,培养官员的机构应该以时政为基准,给予任职之前最重要的教授环节,并非是礼仪,而是处理熟悉政务,并处理的能力。”

这在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很普遍,科举制度下的进士们,大部分都只是书生,想要靠四书五经上的东西来治理国家恐怕还是有点想入非非。所以,在新晋进士获得实职之前,有一段时间为观政学习时间,成为观政进士。但在举荐制下,这种培养官员的制度是不完善的。在边子白对卫公的解释中,翰林院的作用就是让卫国的贵族在踏入官

gu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