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1 / 2)

再次刷新页面可以跳过弹窗

徐长生心道,都是被逼的。

徐长生当着所有的人行礼道,老师,弟子不孝,恳请老师出山,去我那学院任教。

众人一听,果然是来请严文殊去任教的。

严文殊就这么看着恭敬得一丝不苟的徐家子,嘴角都不由得抽了一下。

果然是他的学生中,最不服管教的。

而其他人的看法就不同了。

看看徐家子这礼仪,文质彬彬,举止有度,这才是读书人的样子啊,难怪徐家子还有个读书人楷模的称号。

众人眼睛都亮了,严文殊能将徐家子教成这样,他们的孩子要是也让严文殊来教导,岂不是

他们都开始畅想,他们的孩子长大后,如何的傲骨凌然,风姿卓绝了。

父母就是这样,动不动就会将自己孩子和别人比较,要是自家孩子也像谁谁谁那样,就好了。

徐长生现在就是那谁谁谁。

再加上,徐家子的书院,大儒徐文远也会任教,到时候自家孩子要是被这两位大家教导

想想眼睛更加亮了起来。

严文殊都还没有说完,就有人喊道,严先生就答应吧。

是啊,徐家子这么诚恳,岂能辜负你的学生的一片心意?

严文殊要是不答应,他们的孩子岂不是少了一位礼学大家的教导?

这些家长已经在自我代入了。

严文殊要是不答应,简直就是他们的损失。

声音越来越大。

徐长生的嘴角都上扬了,他这一招盛情难却用得怎么样?

不过嘴角一扬马上收回,他得正经点,千万不能在严老头面前露出本性。

只是他不知道,他的一举一动已经被严文殊看了个干净。

严文殊嘴角一抽,这样的学生开办的学院,如果没有严厉的礼学先生,不知道会被教成什么样子。

恐怕又是一群徐家子徐狂生翻版。

文采斐然又如何?还不是惹事精,到处捅娄子。

严文殊想着眼前站了一群徐家子的场景,哪怕是他,都忍不住惊悚了一下。

叹了一口气,深深地看了一眼徐长生,道,希望你别后悔请老夫去你学院任教才好。

徐长生都高兴惨了,怎么会后悔?最多也就是学院的学生有苦头吃了,啧啧,他在一旁幸灾乐祸多好。

徐长生高兴得赶紧让人往里面抬礼品,可惜严文殊一脸严峻的拒绝了。

徐长生想了想,不收也罢,反正学院离徐家村近,要什么有什么。

徐长生又和严文殊说了几句,大概就是说学院中已经准备好住处,老师可以带着一家子都先住进去。

严文殊的府邸又偏僻又破旧,徐长生心道,早点搬去也好,而且大祖父肯定也会很开心,到时候又多了一个互相走动的对象。

徐长生离开后,人群也就散了。

不过消息却是传了出去,徐家子的学院,礼学一门由徐家子的恩师,礼学大师,严文殊任教。

现在长安又多了一个话题,徐家子的学院,除了科举的诗词文章策论等,其他的读书人必学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又将由何人担任?

特别是家里有孩子的,都在关注着。

他们还不知道,徐长生的学院招收的学生,可不仅仅限制在小孩子。

徐长生离开后,严文殊想了一下,就让老管家整理行礼了。

学院初开,肯定有很多事情要处理,他既然答应任教,也早点去看看有什么地方可以帮得上忙。

离开繁华的长安,去一个未知的地方,严文殊没多少感觉,他的家人多少还是有些担心的。

他们这里虽然偏僻,但也是长安不是,生活十分的方便。

但等严文殊带着一家子到徐长生给他准备的小楼后,严家的人就什么担心也没有了。

哪怕是严文殊看着学院,也是目瞪口呆,他先后在不少学院任教,但从来没有见过神奇成这样的学院。

他以后就要在这样的地方教书育人了

徐家子曾经一个劲在他面前说,学院是如何如何好,没有亲眼看见,恐怕无法想象其万一。

脸上的严肃似乎都融化了一些,他的余生在这里度过也是不错的选择。

接待严文殊的是大祖父徐文远,学院的生活设施十分完善,无论是自己做饭还是到徐家村吃饭,都很方便。

严文殊来到徐长生给他准备的小楼后,更加满意了,甚至惊为天人,比起他那偏僻破旧的府邸,不知道好了多少,看着光可照人的地面,在哪也找不到第二个。

现在唯一却少的,可能就是学院的气氛了,因为没有人,显得特别宁静。

不过以徐家子的速度,很快就会热闹起来。

哪怕现在,也不会因为没有人而显得冷清,因为向下望去,就是繁荣得有些过分,热闹得有些过分的徐家村。

现在说它是一个村子都有些不合适了。

徐家村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商业设施已经完善了,加上游客不断,各种旅游项目从来就没有停过,热闹程度可想而知。

在大祖父安排严文殊一家子的时候,徐长生正想着,什么时候该去拜访书法大家,也就是他在国子监的书学老师欧阳询了。

看他将欧阳大家忽悠进他们学院。

欧阳询,作为历史留名人物,被称为初唐四大家之一,其书法的厉害程度可想而知,特别是其楷书,《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化度寺碑》千古流芳。

其中,《皇甫诞碑》被称为唐人楷书第一。

徐长生眼光直闪,他怎么可能放过,他的学院就得这样的大家来教书学。

不过,欧阳询这人有些老不羞的感觉,他得好好想想,怎么才能将人拐去学院。

正在挖空心思的想办法,长柏哥儿走了过来,说有人找。

徐长生一愣,会是谁,都找到太子府来了?

走出去一看,原来是裴行俭,带着他儿子宝儿,是来感谢他进长安的时候,救了宝儿一命。

宝儿正在跟着二蛋弄棉花糖,开心得不得了。

对于旧时同窗来访,徐长生还是非常开心的。

迎进客厅交谈了起来。

裴行俭先是感谢了一番,徐长生也谦虚了一番。

然后就谈了些各自这些年的经历。

裴行俭从国子监毕业后,就领了官职,离开长安当官了,也颠簸了些年。

如今重新回到长安,升了四门助教,估计得长时间留在长安了。

因为他祖父裴矩年纪大了,所以他回去省亲,随便将他祖父接来长安一起生活,就是徐长生在长安城外遇到裴行俭那天。

徐长生眼睛一闪一闪的,大儒斐矩啊,隋朝时就已经是出了名的政治家、外交家、战略家、地理学家。

称为文坛泰山也不为过。

这样的人物,哪怕是退下来了,也得在其他地方发挥余热不是,比如他的学院。

别看裴矩现在年龄大了,但据他所知,这老先生可是活了八十好几,还早着勒。

徐长生说道,上次见到裴老先生,看着身体健朗得很,不过因为当时情况,没能与之交谈,倒是我失礼了。

裴行俭一笑,当时我们忙着赶回长安安置宝儿,哪有交谈的时间。

徐长生说道,但也是我失礼在先,这样吧,我找个时间正式上门拜访,还不知道你们现在在何处落脚

裴行俭点点头,你能去我那也是好的。

他祖父作为文坛前辈,徐长生前去拜访本就是合乎常理。

只是他不知道,他的同窗连他祖父的注意都打。

徐长生记住了地址,笑得更加开心了。

相谈甚欢。

徐长生留裴行俭吃饭,不过裴行俭还有公务,时间有些不允许,只得约好时间,下次一起喝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