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报王淳之让道长们在北方边关多找一些人仔细传授和教导,另一边让忘川加紧制作出来的更多的电报,争取让这个东西普及开来。
这个工程注定是庞大的,尤其是当忘川一个人做的时候。
不过好在现在不比刚开始的时候,各种各样的工厂已经建设起来,效率也变得快捷起来。
忘川在回去的时候,边走边制作,还顺便给那些道长们的道观里也都安装上了一台。
不提他们回去以后留守在观里的小道士有多惊喜,道长们有多欣慰,他们所带回来的东西更是让整个道观彻底的焕然一新。
就算不顺路,忘川还是让他们都带回去了一台,说是以后好方便联系。
尽管天下安定,道长们依旧是忘川的追随者,他们之间的联系并没有断掉,反而比之前更加的频繁。
毕竟对于这个新生的时代来说,道长们那可都是某些行业的专业人才啊,忘川还指望着把他们教出来,以后好给他分担一下呢。
而道长们也很愿意继续跟着忘川炼丹,不,是做研究。
义士们也向王淳之他们告辞,准备各自回乡,虽然他们都对王淳之感官很好,但是并不想踏入官场之中。
王淳之让他们帮忙把那些战死的义士的抚恤金带回去给他们的亲人,他们为了抵挡入侵的凶残外敌付出了自己的性命,他们身后的家人自然得安置妥当了。
义士们眼睛通红,喉间哽咽的收下了,而后两方就此别过。
乱世刚过,很多地方都需要休整。
比如那些地处偏僻,交通不便,百姓难以温饱的困难地方,会统一把他们都给迁徙出来,给他们在繁华的地方建设新的家园。
如果在盛世的时候,这事自然不好办,但现在乱世刚过去,中原百姓在王淳之的力量下虽然没有减半这么恐怖,但是损失的人数绝对不在少数,这样一来,就有了集中管理的可能性。
再说王淳之并没打算让他们南辕北辙的搬离,而是就地集中起来,给他们安置一个少灾少难的地方。
人力王淳之可以挡的住,天时可就不归他管了。
只是这事刚实施下去没多久,就遭到了阻拦。
阻拦并不是来自百姓们。
朝廷帮助他们迁徙,不仅保留了他们原本的地,还帮忙给他们建大房子,建筑厚实高大的围墙,安排巡逻的队伍在城中守护他们的安危,更是给他们安排力所能及的工作,让他们免去到陌生地方的后顾之忧,百姓们高兴还来不及呢,只有少许故土难离的人多少有些惆怅,但因为搬的地方并不远,随时都可以回去看看,所以来自百姓的阻力并不大。
真正阻拦王淳之他们的来自佛教,不仅仅是搬迁一事,还有新朝土地和人口的核实问题,新上岗不久的府衙办差等等。
作为中原内有数的两大宗教,道教和佛教的影响力毋用质疑。
他们在中原有着很多的特权,比如出家为僧为道者可以免除罪责,名下的土地可以免税,还有人口可以无限膨胀。
道家清心寡欲,又只管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很多时候都不是某些人的首选。
这样一来,佛教可不就大受欢迎,从人口和土地上甚至压过了中原本土的道教。
但是佛教大肆扩张的过程中并没有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而是不管香的臭的全都会拉进去。
从原本的金光闪闪变成很多人心中的恶臭之流。
这次乱世佛教的人自然也下山救济了不少的百姓,但是关门避世的庙门比下山的更多。
是和尚心里没有慈悲之心,经书都白念了么?
不是的,而是因为那些关闭了庙门的压根就不是什么得道高僧,而是一群披着一层袈裟的罪恶者。
他们之中很多人都是府衙通缉榜上的罪恶之徒,杀人、放火、灭人满门、黑道金盆洗手……比比皆是。
他们身上的罪行罄竹难书,却因为入了庙门,头发一剃,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了。
一个人从生下来到现在才形成的言行怎么可能会因为别人一句话而被轻易改变,那样的存在,简直稀有到不存在。
可是佛教就是能公然庇护那些有问题的人。
佛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却从来都没说话那些死在屠刀之下的无辜的人该怎么办。
应该是死人给他们提供不了什么利益和名声,所以就不是很在意了。
佛教的势力和实力,让多少帝王头疼,却都拿他们没有办法。
无他,佛教的信徒太多了,多到帝王都为之忌惮的地步,更有甚者帝王本人还是佛教信徒的。
关于全国土地一事,道教的道长们回去之后已经把名下所有的土地都捐给了新朝,佛教也有三三两两的给出自己名下的土地,但更多的是无动于衷。
还有人口,伴随着佛教寺庙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剃度出家去当一个和尚。
因为当和尚不仅能免税,还不用服兵役和劳役,这对某些好吃懒做的人来说可不宛若人间仙境一般。
现在新国需要重新丈量全国人口和调查人口,还有迁徙一事,都绕不过佛教去。
听到佛教连个正当理由都给不出,王淳之的眉头皱了起来。
“先去通知佛教一声,我给他们一个月的时限,让他们完成佛教中的自我整顿,如果期限到了他们依旧还是老样子,那就别怪我亲自出马了。”王淳之开口道。
佛教在乱世中有过功劳的,虽然世道的混乱,也有他们的功劳。
但是却不能否认,世间是真的有得道高僧的。
但是大部分的僧人真的都是愚钝而又不堪的存在。
佛教,佛教,不同于道家,它的宗教理念就让他们做不到像道教那样清心寡欲。
他们热衷于名利和权势,想要把自己的宗教给传播的更广。
如果他们在不损害别人的利益情况下,谁不愿意多一个心灵的寄托之处。
可往往,佛教他们嘴上说的和手上做的却恰恰相反。
王淳之让人去给佛教传话,手头上也没有闲着,而是让府衙直接去寺庙里面去捉拿那些罪僧。
人间债都还没有偿还完呢,就想成佛,想多了吧。
官方府衙的捉拿令让离得近的寺庙变得一片慌乱,尤其是他们发现很多寺庙已经彻底的变成了贼窝一样的存在,于佛像面前藏污纳垢,恶行累累,直接就是一个寺庙一个寺庙的把人给带走。
另一边,佛教收到消息后彻底的炸锅了,觉得王淳之这个新帝是想拿他们开刀为新朝立威呢。
第232章
王淳之是没有登基,但是从没有哪一个人敢否认他的权利和地位。
自古以来帝王上位之后都会干出一些事情,比如大赦天下,或加场科举什么的。
当然也有一上来就清除政敌给自己立威的。
王淳之的手下压根就没有启用前朝的旧人,自然就不需要进行清洗,所以佛门就认为新朝在拿他们佛门在为新朝立威呢。
至于什么土地和人口,统统都是借口。
心思肮脏的人看什么东西都是脏的。
他们并不觉得王淳之这是在为了整个天下,而是盯上了他们佛门这块大肥肉。
佛门有多富裕呢?这么说吧,佛门的积蓄并不比一个顶尖世家差,甚至还要强上许多,世家和佛门是没什么可比性的。
世家在这之前也有不少可以免税的良田,但是他们花出去的同样不少。
但是佛门不同,他们不光进的多,出的少,寺庙名下的土地都还全部的免税,光这点,就足够他们聚起惊人的财富。
虽然有的寺庙们也有苦行僧或者得道高僧一类的人,但大部分都是骄奢淫逸之辈。
他们的心思自然不如那些一心钻研经书的高僧心神清明,王淳之的一道命令就让他们商讨了好久。
把寺庙名下和土地和人口交出去那是不可能的。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哪怕佛门号称清净之地,也不会让某些人改变自己贪婪的本性,更甚者八方来财的能力还把他们心里的贪婪给放大加倍了。
“那位毕竟也是帝王,他都放话了,我们也不好什么都不做,就把寺庙那些好逸恶劳的僧侣给赶出去一些,让他们重新成为平民,去为朝廷效力吧。”一个瘦削的僧人脸上带着悲天悯人的笑容说道,说出来的话却直白的很。
他的手中捻着一串通透圆润的佛珠,身上的袈裟更是金光闪闪,好似由金线绣成一般。
自从佛门起来之后,不是没有帝王打过佛门的主意,但最终的结果都是王朝毁灭,佛门依旧。
但凡是知道点往事的人都不会认为他们能有什么事。
这次自然也不例外。
一个月的时间,佛门只零零散散遣散了一小批僧人下山还俗,那些被迫还俗的僧人当然不愿意离开这个好地方,听说死活不想还俗,更有甚者,在山门前宁愿滴水不进,长跪不起也不愿意走,最后诚心感动了佛祖,又把他们重新收回了山门之内。
这一进一出,还俗的僧人几乎寥寥无几。
王淳之面色不变,道,“一月期限已过,既然他们这么死不悔改,那就按照我的办法来了。”
这一个月来他们也没有闲着,把附近寺庙里面的强盗和逃犯该抓的抓,只是没有杀。
当然不是王淳之心软和妥协,而是人少了不够震撼。
一个月的期限刚过,京城的菜市口就热闹了起来,百姓们只看到府衙的人压着众多没有头发,身上穿着僧袍的僧侣们,如果是普通的犯人,百姓们可能还没多大的兴趣。
但是那些犯人身上的衣袍却透露出了他们的身份。
对于百姓们来说,王淳之所带领的朝廷自然是可以信任的。
但同时,百姓们对佛门僧侣的感官也没差到哪里去。
毕竟佛门的面子功夫做的的确好,对于不知道内情的人来说,佛祖是真的慈眉善目。
现在这两者一冲突,那可不得了啊。
当即就有百姓直接问了,问的还是府衙的人。
府衙的人看了一眼非常关心这件事的百姓们,大声说道,“他们都是我们官府通缉榜上面的罪犯,我们朝廷会按照律法把他们处决之后,再把他们送还给佛门让他们成佛的。”
菜市口杀人也是有门道的,比如时辰还没到的时候,就有人把犯人的罪状给一一念出来,周围围观的百姓们或大快人心,或悲戚万分。
因此府衙的人一说,对官府通缉榜上还有些印象的百姓们看着那些僧侣越来越眼熟。
他们的罪状被公布以后,百姓们纷纷哗然。
“对,我想起来了,当初就是他杀的人,结果前……之前有人捉拿的时候,听说他跑到庙里做和尚去了,这事自然就不了了之了。”有认出来的百姓不禁唏嘘感慨道。
“那被杀的那个人呢?”有人关心受害者道。
“还能怎么办,白死了呗。”知情的人说道,而后一叹。
有的人是死有余辜,但是大部分的死人却都是无辜的,一想到被杀的人什么公道都没有讨到,凶手还吃的脑满肠肥的样子,就有百姓心里不舒服了。
普通人是介于黑白之间的灰色地带,大部分一遇到这种事情,他们首先把自己代入的就是受害者的身份,很容易就产生一种同理心。
因为他们不觉得自己会是主动害人的那种人。
要是把自己直接给代入凶手的身份,一点都不考虑受害者的处境,那就说明这类人天生冷血,毫无道德和良知可言。
好在这样的人到底是少部分,要不然还不知道世道会变成什么样呢。
听到百姓们义愤填膺,官府的人又一一把其余僧侣的罪行给公开。
被他们押解而来的僧侣有数百之众,恶行累累,直接让百姓们感受到了来自一股心灵的震撼之感。
这真的是他们乱世之前去寺庙上香拜佛,对他们和善有加的僧人么?
百姓们不想相信,可是在大量的事实面前,他们找不到为那些人说话的立场。
更别说百姓们中间本来就有一些知道这事的人,有些人知道的只是一两件,但是数百件的数量加起来,就让百姓们对佛门的感官快速的下降了。
不说这些人为僧之前做的那些恶事,就是在佛祖眼皮子底下,他们也很多人没有丝毫的收敛。
比如欺负寺庙里面辈分低的晚辈,贪污百姓给寺庙捐的香油钱,不仅如此,还有僧侣会接后宅妇人的阴私之事,做出了于佛门清净之地行苟且之事的事情来。
一时间,百姓们连带着对佛门这个地方也厌恶起来。
虽然佛门压根就没做错什么,它只是一个死物,自然控制不了那些活人的行为,但是佛门为它套上的名声太好了。
好过头了。
导致百姓们对于佛门的印象已经固定下来,琉璃清净之下容忍不了丝毫的龌龊。
这下佛门的真面目被揭穿,不知有多少信徒心里伤感起来。
到了罪犯行刑的点后,百姓们纷纷红着眼睛道,“让他付出应有的代价和惩罚。”
这样的人,就一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就把他们轻易放过,公道有失,百姓们自然对朝廷的举动加油助威。
一轮下去,菜市口的血腥味已经浓厚的没法闻了。
处置完犯人以后,府衙的人并不像之前办完公事就离开,而是细心的为那些死去的僧侣收敛尸首,对周围的百姓们道,“他们在人间的罪已经算清了,接下来会送到佛门让佛门的人去收他们,毕竟他们已经投身佛门。”
这话让百姓们纷纷赞同,并且心里升出来了不一样的滋味。
要知道以前官府的态度可没有这样强硬过,尤其是前朝,罪犯一但落发为僧,他们就不会再管了。
这导致有很多时候,寺庙的地位都是超脱于朝廷法度之外的。
而现在,朝廷能这样做,他们都为那些死去的无辜的受害者们感到开心。
百姓们不知道朝廷和佛门的博弈,他们只知道受害者得到了应有的公道,犯人得到了应有的惩罚,这就足够了。
这一出,也让百姓们对佛门的好感度直接下降了一半。
乱世刚过,民间正是百废待兴之际,百姓们虽然有朝廷帮持有了工作,但是手上并没有多少余钱去寺庙里面上香。
佛门对于信徒很是依赖,这个依赖指的不是金钱,而是人气,百姓们这会都还没有缓过来呢,连带着自然也成了佛门的低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