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物价趣谈(2 / 2)

再次刷新页面可以跳过弹窗

gu903();到唐中宗时,虽然米价比贞观时贵了几十倍,但比起高宗遇到饥荒的年间还是要好多了:

资治通鉴卷209记载:“是岁景龙三年关中饥,米斗百钱。”

到唐玄宗的“开元盛世”时,物价又下落了很多:

资治通鉴卷212说:“是岁开元十三年东都斗米十五钱。”

到天宝年间,物价更是便宜:新唐书卷51食货志:“是时天宝五年海内富实,米斗之价钱十三,青齐间斗才三钱,绢一匹钱二百。”

“青齐间”说的是当时sd青州、齐州一带的米价,说明地区间的物价差异还是比较大的,有几倍的价差。

可惜唐朝盛世的好景不长,由于玄宗后期沉溺于酒色,不理朝政,重用奸臣,放任地方节度使胡作非为,终于导致了“安史之乱”。从此曾经辉煌于世界的大唐王朝开始走上了下坡路,物价也是一路飙升。看下面这个记载:

旧唐书卷114鲁灵传说:

“灵收合残卒,保南阳郡。为贼所围。伪将武令均等攻之,累月不能克。灵城中食尽,煮牛皮筋角而食之。米斟至四五十千,有价无米。”

被安史叛军团团围困的城中,米价涨到了四五万一斗,而且还有价无市。也就是说,就算是拿四五十两白花花的银子,想买一斗米也买不到。这个价格,比起贞观年间上涨了10000倍比起开元年间也上涨了2600多倍。

简直就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的差别了

安史之乱公元755年以后的官方物价记录是:

公元766年,一斗米830文钱,一匹绢为3500文;

公元780年,一斗米200文,一匹绢为3500文;

公元820年左右,一斗米50文,一匹绢为800文。

再往后的米价,基本就在1000文上下徘徊了。相当于用现在的40元买一公斤大米,当然是很贵了。这样的物价水平,已经是民不聊生了,正好昭示了大唐王朝正在一步步走向灭亡。

下面我们来看一组数据,有兴趣的可以自己计算一下,就能大概知道唐朝中期的物价是什么样了。下面提供的是天宝二年公元743年唐朝中部某地的物价资料:

米一斗:约20文钱约等于5元人民币

白面一斗:37文一斗白面的重量没有一斗米重

生绢一匹:470文最常用的布料

火麻布一匹:400文常见中高档麻布

细绵绸一匹:1880文高级绵织物

粗棉布一匹:440文

紫熟绵绫一匹:2640文高级丝织品,可能为三品以上官员官服的原料

丝割一匹:1440文中等丝织品

棉鞋一双:27文

细鞋一双:100文估计是丝绵鞋

锄一个:50文铁或钢制的农具

镔铁横刀一口:2000文贵重的镔铁刀器

梓霸刀子一镔剑:200文含镔铁甚少的刀器

普通钢或铁质刀:75文

波斯公骆驼一只:15510文相当于3909元人民币

突厥敦马一匹:9400文

普通母马一匹:4320文

细健牛一头:4200文高等公牛

次健牛一头:3200文次等公牛

酒价:在唐德宗贞元二年公元786年,京城普通的中等酒价约为150300文一斗2000毫升。

如果这个时候请朋友在中等餐馆吃饭,两人的酒量都不算大,两人喝1斗酒的话每人2斤,光酒钱至少得38元150文,还是最一般的酒,加上菜肴,没个150200元600文800文的,这顿饭怕是吃不下来。说明德宗这个时候的东西已经不便宜了。

综合一下唐朝各个时期的物价来看,有三个物价下落时期,有四个物价上涨时期。初唐贞观时最低,盛唐开元天宝时比较稳定也很低,安史之乱以后就忽高忽低,极不稳定了。到唐朝末期,物价更是涨得离谱了。

4209051,,;手机阅读,

gu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