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贵女做谋士 分节阅读 57(2 / 2)

“八殿下在说什么,请恕臣听不明白,这里刀剑无眼,到时殿下若有个万一,臣可不好向嘉妃娘娘交代。”

“你”八皇子愤慨地说完这句,忽想起来什么,忙掉头看向立在原地动也未动一下的两位兄长,最后将目光定在了成王身上,艰难道:“五哥,是你。”

成王却是举步走到崔贵妃身前,大手向后一挥道:“来人,皇七子雍王携同八皇子勾结殿前司统领富宁,意图趁圣上病重之机,弑父篡位,行大逆不道之事,拿下若遇抵抗,格杀勿论”

话音落下,便见两侧闪出的殿前司兵马,手执长剑,迎身往二位皇子的方向行去。

“成王才是逆首,保护雍王殿下,保护圣上,护驾”

动乱中,不知是谁喊了一嗓子,只见对面的队伍中,突然再次内讧起来,开始不断有人站出来反杀依成王令行的兵者,一时间,场面混乱不已。

崔贵妃明显愣了一下,成王则是缩紧瞳孔,将目光凝向了从始至终未发一言的纳兰朝,沉声道:“七弟,这才像你,不得不书,你藏得可真深呢”

八皇子焦灼地看着近在眼前的战斗,人数上好像是五五分,但成王敢行此事,定是谋划已久,另有后招。

联想到崔贵妃方才拼命支走淑妃嘉妃的举动,他的心便不由地砰砰乱跳,纳兰朝是孑然一身,但他不同,如果母妃在成王手里该怎么办大局当前,别说纳兰朝,换作任何一人,都不会在这时候顾忌一个无关妃嫔的死活的

须臾间,殿中已是血浆四溅,残兵满地,随着激烈打斗声一同响起的,是绵绵不绝的惨叫声。

“撤到外面。”这时,只听那头成王一声高喝,开始带着崔贵妃在亲卫的掩护下往门口的方向撤离。

“关门”纳兰朝终于开口,声音带着独有的穿透力,瞬间贯穿内殿的尽头,他一边说着一边走至亲卫身旁夺来一炳长剑,开始往门前杀去。

八皇子回头,突然想起一件事,纳兰朝是他们兄弟中,唯一亲身上过战场、见过血、杀过人的

第89章

纳兰朝早年师从名将谷大红,谷大红本是西北军郎将,因在当年的夺嫡之战中立下了从龙之功,因而深受今上赏识。

当时,元庆帝初登大宝,京中无人,地位岌岌可危。谷大红临危受命,接过了三衙二司总统领一职,用雷霆手段将京中各王残余在军中的势力一一翦除,一度是元庆帝手下第一心腹。

不过当朝中政局渐稳之后,他手中权力就大的有些显眼了,君臣之间的关系也不复往日的亲密无间。

幸而谷大红是个懂得急流勇退的聪明人,在今上势力渐稳之后,他便主动告老辞官,欲回西北老家安度晚年。

对于这位老臣的识时务,元庆帝心里虽十分满意,但面子上还是要挽留一番的,不然未免寒了人心。

所以,谷大红退居二线之后便被聘为了皇太子师,负责传授太子武艺,这个身份象征的意义不一般,相当于给谷大红的头上立了一块儿免死金牌,毕竟自古以,凡做过帝师的,除非谋逆,否则还没有不能善终的。

彼时废太子的储君之位还十分稳固,没人能预料到今日之事。

只不过,当时的废太子年及弱冠,已经过了拜师习武的年纪,所谓的皇太子师,更多是个好听的名声罢了。

但谷大红这人,还是很会给自己找事情干得,他好歹风里来雨里去忙碌了大半辈子,突然叫他闲下来难免会闲不住。

所以他把目光转向了太子的两个兄弟,当时与东宫来往密切的六七两位殿下身上。

彼时的秦王与雍王,一个年十五,一个才七岁,按理说谷大红应该更容易挑中秦王这位已经成年的皇子,但他偏偏慧眼如炬地挑中了还是小孩子的纳兰朝。

理由也很简单,习武是要天分的,秦王殿下的聪慧更多是在读书上,对习武的兴趣和天分都不大。反倒是纳兰朝,根骨奇佳,一测便知是学武的好苗子。

加上同年正是纳兰朝生母庄妃去世的那年,元庆帝出于怜惜和为其转移注意力等情感上的考虑,便同意了谷大红的提议。

自此,纳兰朝便搬进了东宫,谷大红虽名义上顶着太子师的称号,但更多的心思却是放在了纳兰朝的身上。

太子当时已入朝参政,每日正事都多的忙不过来,对此事自然不放在眼里。

一来他本来也没有那么多时间听谷大红授课,二则,纳兰朝在他眼里还只是个小孩子,这俩人能结伴儿打发时间也好。

谷大红手里若还留有一些人脉权力他可能还会多与此人沟通交谈上几次。但自此人卸任后,元庆帝便将他的那些亲信从重要的位置上撤了下来,那时的谷大红,在太子眼中就是一只被拔了毛的雄鹰,纵再风光也只是昔日而已,对现在的自己并没有可利用之处。

就这样,纳兰朝成了名将谷大红第一个手把手教出来的徒弟。

谷大红之前不是没有过徒弟,但那是他从前在军中做将领时,教徒弟的方式也都是带在身边言传身教,像这么专心致志每日早课晚课,亲自传授兵法武艺的,还是头一回。

太子很忙,纳兰朝住进东宫后,每月其实见不着太子几回。一个七岁的孩童的,生母骤然离世,生父又是半月才能入宫见上一次的一国之君。这时候他的身边出现了谷大红这样一个师父,日日教导陪伴在其身边,年久日深,这二人间的师徒情谊可想而知。

在纳兰朝十四岁那年,大魏西北边境摩擦频繁,眼看大战在即。谷大红是西北军郎将出身,西北是他的家乡,更有许多他曾经的部下亲属。

无事时倒还好说,如今眼看西北局势紧张凶吉未卜,他实在不甘就这么缩在京城直到老死,于是,他向元庆帝递了折子,主动请缨要去西北一探。

元庆帝上任后,大魏还没有打过大仗,他对军事这块儿又天生缺乏敏锐度和野心,朝中大臣虽一再上折表示此事无需担忧,但他心中,这些文臣跟他一样连战场都没上过,说得话又能有什么保证

此时的元庆帝,心中是有些没底的,而谷大红的这道折子,正解了他的燃眉之急。若论打仗上的天赋、对西北战场的了解、还有对大魏的忠心耿耿,满朝文武之中,还有谁比谷大红更合适

gu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