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1 / 2)

再次刷新页面可以跳过弹窗

宁安的确是用了些心思的。

其实他平时比较喜欢穿衬衣,而且要求也高,就算日常在家也要熨烫的服服帖帖板板正正才行。

但今天他却特意穿了T恤,不那么板正,像一个在前辈面前充满信赖的孩子,看起来年轻又随性。

偏偏细节又很精致,处处都表达出了对对方的尊重和重视。

郑文泽并不知道汪荣和宁安的事情,一瞬间他心里七上八下,猜了几个可能性。

但最后还是问道:你到汪荣这里来有事吗?

宁安刚要回答,汪荣已经进来了,看到郑文泽他倒是愣了愣,挑眉问道:什么时候过来的?

郑文泽看到他笑了起来:刚过来一会儿,看你在忙,没打扰你。

不过今天我的确没时间招待你,汪荣笑笑,又指了指宁安:我约了这位小朋友。

郑文泽看着汪荣,现出了欲言又止的神情来,但最后又什么都没说,只是点了点头:行,你忙你的,我坐会就下楼。

郑文泽的工作室就在汪荣工作室楼下,平时来往密切,所以汪荣并不太放在心上。

汪荣带宁安进了他的办公室。

两人在办公室窗边的藤制桌椅边坐下,宁安掏出自己带来的资料和作品。

作品带了两件,汪荣交给助理拿去熨烫,自己则翻起宁安的资料来。

从灵感的产生到作品的诞生,宁安悉数收录进了那厚厚的一叠纸张中,整个过程十分详细。

其中包括几次大的思路转折点和相应调整,曾经的废弃作品和相关图纸也都有收录。

汪荣看完之后又返回去重新看了下日期,然后蹙着眉梢思考了片刻,才含笑问:这么短的时间内,是什么促使你做了这么多改变?

宁安如实回答:看书,看作品,体验别人的作品,还有制作过程中,一次又一次审视自己的表达,如果发现表达不对,便顺着那种不对的感觉返回去探寻不对的原因,慢慢就会找到答案。

汪荣没想到他的答案是这样的,然后问:什么答案?

宁安一时也说不清楚,他咬着嘴唇卡壳了:我说不太清楚。

没关系,汪荣笑笑:你慢慢想。

宁安慢慢思考了一会儿,才说:我说不太好,大概是服装的一种语言,在制作的过程中,我感觉它是有语言的。

他说的很模糊,自己也不是很能说清楚那种感觉,觉得很玄,但汪荣却听懂了:我明白了。

宁安倒有点惊讶了。

汪荣笑笑:怪不得上次拍摄的时候,我能感觉到你对服装的解读能力特别强。

助理推着人台过来,两架人台上分别都是宁安的作品,一件黑色礼服裙,裁剪和设计线条都很简单。

汪荣认真看了,这件作品从宁安提供的资料上可以看出来,最初的设计是很繁复的,花朵般的美。

但从灵感萌芽到作品成形的过程中,经过了几次大的修改,才慢慢变成了现在的模样。

繁复的时候虽然外形看上去十分惊艳,但从舒适度与日常上来讲,实用性并不高。

一步步修改的过程中,实用性和舒适度在增加,但每一种又只在比较鸡肋却并不可取的范围内。

直到最后这一版,几乎是完全的舒适度,线条即便十分简洁,可因为版型的一遍遍调整,气质却更显高贵和优雅。

用简单的东西表达出极致的美,其实是功力在进步的表现。

另一件则是男士风衣,并没有完全完成,但版型以及细节方面的设计,从汪荣的角度来看,已经捕捉到了一年后的时尚元素。

他坐下来,微笑着看宁安,看到他眼底难掩的紧张,便轻声安抚他:你很棒,进步也很神速,服装舒适度的体现非常好,而且还能做到不影响美观,已经很难得了。

服装舒适度恰恰是汪荣一直追求的东西。

其实对于新人来说,大部分人可能会更认可宁安的初版设计。

毕竟年轻人大多喜欢夺目,喜欢博出位,喜欢突出个性和追求存在感

而最终那版的设计,要么上身,要么眼光必须很老道,才能一眼看出其中的玄妙。

远比第一版繁复的外形低调的多。

所以,宁安这么年轻却能舍弃那些花哨的外表,进而捕捉到服装的真谛,让他十分欣慰。

而宁安接下来的话也让他由衷地笑了出来:其实我后面体会到的很多东西,都源自于老师您的作品。

宁安说的时候其实有点不好意思,因为这样的话有点像刻意的讨好。

但他还是说了,汪荣的作品的确冲击了他,很多朦胧的理念,都因为他的作品而清晰明朗。

他对此深为感激,也觉得应该将这份感激表达出来。

午餐他们一起吃的,工作室设了小厨房,有专门的阿姨负责每天的采买和午晚两餐。

员工们有独立的餐厅,汪荣则一般在自己的办公室进餐。

汪荣一直十分可亲,宁安是知道的。

但大约是因为对方的过于优秀以及自己对对方的过于尊敬,在以往的接触中他总会有一点点的紧张。

但在今天的专业交流中,他渐渐忘掉了那些东西。

他跟随着汪荣的指引与脚步,去思考,去领悟。

沉浸在服设浩瀚的知识海洋中,听取前辈的经验之谈,也发表自己的浅见。

感受着这条路上,一座又一座极具魅力却难以攀登的高峰,那种挑战和吸引力,让他心生向往。

随着越来越投入,他在汪荣面前也渐渐变得松弛而活泼。

汪荣十分尊重年轻人的想法,并不会轻易否定他,但却会用自己的方式引领他。

汪荣告诉他很多以前没有想过的东西。

他说服设的最高境界不是技术而是思维,服设其实是思维的艺术,思维远比技术更加重要。

可真正成功的设计师,却一定拥有最强的技术。

服设不是纯粹的艺术,但却比纯粹的艺术更加复杂。

因为艺术可以完全放松地去表达自我,而服设却往往代表了大众审美,需要你在懂得艺术的基础上,还要有敏锐的时尚触觉,去捕捉和分辨大众喜好。

想要在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必须要先学会放再学会收,直到最后才能收放自如。

他们谈了很多,宁安出去的时候天已经黑了。

汪荣的很多话是他沉浸其中时很少去想的,听着像是大道理,但细细一想,的确代表了一个服装设计师的格局大小。

只有把格局放大了,才能引领潮流,引领时尚,而不是只仰视别人。

汪荣最后说,没关系,你还很年轻,刚入此门,来日方长。

像梦一样,他得偿所愿,可以名正言顺地叫他一声老师。

路灯一盏盏后退,他耳朵里似乎一直响着汪荣的话:国内给服装设计师的机会太少了,大部分品牌都启用国外的设计团队,就连一些不知名的小品牌都在无视国内设计师的辛苦努力与进步,而启用韩国设计师,我希望你能好好成长,和国内服设一起,站上时尚顶端,让人不容小觑。

汪荣的灵感甚至无处不在。

仅仅是侧头往窗外一看,远方银杏树的绿叶在阳光下闪着幽微的光,他便低头用笔,在纸上绘出银杏叶组合而成的裙装。

秋日的,金黄的,温暖而知性的,带着婉约的美。

他说他的老师布莱德先生,在一次清晨为自己妻子煮早餐的过程中,看到袅袅炊烟,便因此设计出了流行了十几年的裙装并幻化出各色裤装与套装,成为那个时代的经典。

思维所到之处,灵感无处不在。

gu903();然而一个合格的设计师,不仅要有灵感,还要有把握时尚,掌控潮流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