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敌正德》TXT全集下载_103(2 / 2)

无敌正德 江湖大侠客 4808 字 2023-09-07

朱厚照上了下打量了一番齐欢,脸上的表情很是玩味。

齐欢自然是不可能自己跑到税务司,自然是有人把他给调过来的。那么是谁把他给调过来的呢?

不用想也知道是刘琦,让朱厚照诧异的是刘琦把齐欢调过来居然不是为了报复,而是为了重用他,让他做了税务司南京的大头目。

不管是齐欢向刘琦投诚,还是刘琦把他收服了,这两个人之间都有故事。

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齐欢是一个有能力的人,不然早就被刘琦给吞了,怎么会坐到这个位置上来?

齐欢能坐到这个位置上,必然是深得刘琦信任,这就有意思了。

“齐爱卿,本宫记得你之前是扬州知府?”朱厚照看着齐欢,开口问道。

“回太子殿下,臣之前的确是扬州知府,后来调任了南京户部侍郎。在税务司成立之后,臣就被任命为掌管南京税务司事。”齐欢恭敬的说道。

朱厚照点了点头,他没想到这里边还有这样的经历。

不过这个齐欢挺有意思,看来也是一个朝中有人的人,不然到不了这一步。

不过这些都不重要,朝廷里面的关系错综复杂,即便朱厚照身为大明的太子殿下,想要把这个关系理顺了也不可能。

于是朱厚照点了点头,然后开口说道:“事情你们都知道了吧?”

“回太子殿下,臣已经知道了。”齐欢连忙开口答道:“在得到消息之后,臣已经制定了方略,这是臣和南京税务司的同僚们制定的方略,请太子殿下过目。”

一边说着,齐欢一边将一份方略呈了上来

朱厚照点了点头。

刘瑾连忙过去将这份奏折拿了过来,恭敬的递到了朱厚照的面前。

朱厚照接过奏折之后,快速的翻看了起来。

奏折的内容也不多,没什么废话,很简洁。这也是朱厚照的要求。只要自己能够伸得上手的地方,一律要求作者简洁,全部都不允许说一大堆废话。

在这份方略里面,齐欢把事情说得很明白,他认为想要做事情的第一步,那就是将所有地方衙门的税务账册接过来,然后进行核实。

凡是地方有作假的,一律追究责任。而且在追查的过程中,查到一个,惩罚一个。这其实也是留了一个后手,目的就是为了收拾那些不听话的地方官员。

一旦有哪些地方官员玩忽职守,或者是拒不配合,那么就用这条把他们收拾掉。

看完这条之后,朱厚照抬起头看了一眼齐欢,

现在朱厚照算是明白了,刘琦为什么用齐欢,同时也明白了为什么他能够走到今天的一个位置。

这是一个很成熟的官僚,看问题很准确。

这一次事情的难点,其实就在于地方的反对。而在地方的反对之中,地方的官员会起到很关键性的作用。

所以齐欢第一步就是对准地方官员的,如果听话也就罢了;如果不听话,那就把他们收拾掉。看问题的角度准,找的方法也不错,这是一个很好的策略。

朱厚照很满意,于是转头看向了第二条。

在第二条里面,齐欢就提到了这件事情的第二个难点,那就是关于土地隐匿的问题。

齐欢从两个方向论述了这个问题,一个是投献,一个是故意隐匿。虽然是两个方向,但归咎起来就是一个问题,那就是朝廷的免税政策。

这条政策是太祖爷制定的,所以齐欢没有对这一条政策指手画脚,转而想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那就是要清查田地,重新编撰一份鱼鳞册,然后按照新的鱼鳞册征税。

朱厚照知道,这件事情在后面的张居正做过,那一次也的确是查出了不少土地,但因为是文官做的,也就是他们自己查自己,所以漏洞比较多。

但是这个政策从执政者的角度来看,它的确是好的;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它肯定是有问题的。

因为如此一来,地主就会涨租子,会把压力传递给下面的人,也就是那些佃户。他们的日子会越来越不好过,这也是一个大问题,百姓会很难过。

毕竟地主不会自己承担税收,所有的税收都会转移到生活穷苦的百姓身上。他们本身已经没有了自己的土地,租种的时候地租是比赋税低的,所以才会有投献。如果没有了隐匿的这部分土地,所有的土地都要征税,那么他们的日子会过得更惨。

这就需要增加粮食产量,然后将富余的人从土地上解出来。

这一点很关键,否则绝对会酿成民变。

因为他们的生产和生活压力都太大了,已经到了无法承受的地步,会产生大量的流民,稍有不慎就会造反。

所以这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只不过在场的人看不到,或许看到了也不会说。

但是朱厚照却深知这里面的危险,稍有不慎就会惹出大麻烦。这也是朱厚照之所以到南京来的原因,他需要解决这个问题。

这个问题不解决,政策都是空中楼阁。即便自己想的再好,到了下面也会成为剥削和压榨百姓的工具。

不过这和齐欢等人没关系,他们只要把事情做好就行了,所以朱厚照开始往下看。

齐欢在这一条的后面也埋了伏笔,那就是如果查出来哪个地方的隐匿土地特别多,可以直接追究地方官员的责任。甚至如果查出来有官员和地方勾结,也可以进行严惩。

总之一句话,用各种绳套把官员套住,一旦他们敢有所行动,那就直接以各种名义把他们拿下。

连续两条都埋了伏笔,可见齐欢对这些人的不看好。

朱厚照很欣慰,这是一个能给自己做事的官员。如果这次把事情办好了,自己可以提拔一下齐欢。

在这本册子上的第三条,齐欢写明了火耗的问题。这上面他说了一件事情,那就是要把火耗归公,这一点朱厚照也想到了。

总体来说,这三条实行下去之后,税务司就彻底成为了税务机构。

将册子放下之后,朱厚照看着齐欢,开口说道:“做的不错,就按照这个做吧。”

“是,太子殿下。”齐欢连忙答应了一声。

他生怕太子殿下不满意,所以这一次这三条虽然看似简单,但是他却思考了很久,同时也什么都不顾忌,直接把事情的根源给挖了出来。

好在效果不错,太子殿下很满意,这就足够了。

朱厚照面无表情,转头看向了南京锦衣卫指挥使毛环,然后开口说道:“锦衣卫这边尽力配合,你们要听齐大人的。如果有什么事情,及时报上来。另外本宫会从南京这边调一个千户给你们,免得出了什么事情,手上没有人。”

朱厚照可以说是非常的担心,要知道以后派出的税监,那个时候被打死不少,谁知道现在会不会有人做这样的事情?肆意的裹挟民意,搞出一副法不责众的架势,这种事情必须从开始就遏制住。

不论哪个地方出了问题,地方官必须直接处置。只不过如果对方占据了舆论上风,那么会激起民变,这一点也要做到前面去。不过这是在暗处的事情了,朱厚照准备交给杨莲去做。

“行吧,你们去吧,把事情办好。”朱厚照开口说道。

“是,太子殿下。”众人连忙躬身答应一声,转身退了出去。

等到所有人都出去之后,朱厚照转头看向了杨莲,然后开口问道:“南京这边本宫让你查的事情都查明白了吗?”

听到朱厚照的话,杨莲连忙站起来身子,脸上的表情都严肃了起来,神情也很郑重。

他知道这一次事情的关键到了,太子殿下之前交代的事情,实在是太大了,一旦掀起来,就是无数人破产灭亡。

“回太子殿下,奴婢已经查清楚了。”杨莲开口说道。

“那就说说看吧!”朱厚照点了点头开口说道。

“太子殿下让奴婢查的倭寇,也确有其事。只不过要追溯到很早,在元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太祖时候他们就已经扣关过山东苏州,淮安等地。太祖洪武二年,太祖借向倭国通告元明鼎革之机,即勒令倭国剿灭倭寇。永乐朝的倭寇与元末以及洪武年间的倭寇相比,规模明显增加了不少。”

“郑和郑公公下西洋以后,朝廷实行海禁政策,只开放勘合贸易。原本是相安无事的,可是前些年倭国战乱,有勘合的倭国人就持勘合来贸易,没有勘合的就在海上和大明沿海劫掠。”

朱厚照点了点头,他大概明白,这个事情他也都知道,出北京城之前也查了资料,或者在更早他就了解过了。

这个时候大明朝的倭寇不算严重,因为沿海的军镇毁掉的还不算严重,屯田还没有被彻底破坏,军户勉强还能过户,还有作战的能力。

只不过这个时候已经开始崩坏了,地方的大户已经把手伸向了军户的屯田,各级的地方军官也开始大肆的搜刮钱财。使得很多地方都已经破产了。

荆襄的很多流民,其实就是军户。

不过这些都不是关键,朱厚照关心的也不是倭寇,他关心的是大明内部的问题。

“奴婢调查发现,沿海的商户基本都与海外走私有关系,实际上沿海的海禁已经被他们彻底破坏了。浙江福建广东等地,有很多大商人都是做这个的。”

朱厚照点了点头,这个他也猜到了,同时这也是他来这里的目的。

“继续说。”朱厚照无表情的说道。

“他们的贸易大多集中在有勘合的人身上,同时也有不少人私自出海,小船装货到海上,换乘大船运走。”

第二百三十九章倭寇和走私

杨莲说的小心谨慎,朱厚照却面无表情。

对于这种事情,朱厚照其实没有什么太吃惊的地方。

正所谓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随着大明朝人口的不断增加,土地却并没有增加多少。

如果说明朝初年,百姓们还有地方可以去屯垦,但是到了现在基本上已经没有什么土地给百姓屯垦了。

至于说到其他的地方,那就是移民了,移民实边就是这种政策之一,可是这个政策却没有办法实现。

先不提故土难离这样精神上的东西,单单是现实条件就不允许。在这种交通环境下,几十万的人口大迁徙,路上会死多少人?这一路上会消耗多少粮食?

所以明朝有严苛的人口户口制度,不让百姓到处乱走,所以才会形成流民。在这样的情况下,生存压力如此之大,百姓自然会想办法活命。

这也就是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来历,荆襄地区的流民也就是这样聚集起来的。

这些年手工业发达,浙江很多地方都已经实现了改稻为桑,各种走私生意非常的多,但总体上应该还算平稳,大家只是靠着出海做买卖赚钱,还没有发展到倭寇的程度。

真正大规模的出现倭寇,是嘉靖年间。那时候我国战乱频繁,基本上商旅已经断绝了,同时嘉靖初年以后,嘉靖皇帝借口宁波“争贡事件”,下令严禁造违式大船,凡是属于违禁海船的尽数毁掉,规定“自后沿海军民,私与贼市,其邻舍不举者连坐”,企图断绝一切海上联系和贸易往来。

然而,到嘉靖二十年(1540年)后,反而出现了“禁越严而寇越盛,片板不许下海,艨艟巨舰反蔽江而来;寸货不许入番,子女玉帛恒满载而去”,私人海外贸易规模反而更大,“倭寇”在东南沿海迅速泛滥的情况。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有一部分是因为朝廷的原因。

因为当时嘉靖皇帝畏惧海上来的敌人,除了倭寇之外,还有一些葡萄牙人,所以朝廷对海禁越来越严,于是就断了沿海一些人的生路,他们自然就要反抗,所以后来才会出现像汪直那样的人。

其实明朝的倭寇战争,说到底就是民间海贸与政府禁海之间的斗争,这就是事情的本质,只不过最后演变成了不可收拾的状态。

当时倭国动乱,葡萄牙人虎视眈眈,朝廷禁海,使得沿海的人彻底没得生路。

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只能选择武力反抗,所以他们出海,他们打造战船,他们打倭国,他们在我国占领港口作为基地,他们打葡萄牙人,他们与葡萄牙人贸易,这一切都是需要强大的武力基础,所以汪直迅速的壮大。

原本如果明朝招安了汪直,在那个时候将目光投向海外,一切都是来得及的,

只不过汪直投降之后被王本固给杀了,使得一切功亏一篑,倭寇的情况也迅速糜烂了起来。没有了弥合的可能,双方只能大打出手。所以事情才会变得一发不可收拾。

在当下的这个时候,事情远没有后来那么糟。

一来民间的走私贸易依然繁盛,朝廷基本上没怎么管。虽然朝廷没有收到税,没有收入,但事实上,民间并没有禁绝,无论是百姓还是沿海的商人,他们都活得挺好。

这一点朱厚照通过奇异斋有了解,因为在奇异斋的合伙人之中,就有这样的存在。

同时他们还把奇异斋的产品卖出去,这一点朱厚照也是知道的。只不过朱厚照的精力一直在北边,所以一时间也没有精力来管这边的事情。

这一次他到南京来,就是想把这边的事情一次性都解决掉。

二来,外海也没那么乱,大明朝虽然在打仗,但是还没有到后来那种程度。加上葡萄牙人也没来,所以基本上没什么太大的问题,局势还算平稳,并不会闹出后世这种大规模的倭寇,他们也没有实力和朝廷掰腕子。

虽然沿海的军备废弛,但是还没有到嘉靖年间的样子。在正德皇帝打宁王的时候,江南的军队还是能用一下的,不会像戚继光第一次打仗的时候那样,看到倭寇转身就跑,那个时候军队真的不愿意为朝廷打仗了。

朱厚照既然来到了南京,自然不会让这种事情再发生。

听杨莲把事情全部说完之后,朱厚照点了点头,然后开口说道:“最大的几家都在哪里?能不能把人找到?”

“回太子殿下,最大的就在福建、浙江和广东,这三省之中做这种贸易的人最多。其中浙江多产丝绸,福建则是多出瓷器和茶叶,广东丝绸瓷器茶叶都出,其中很多广西的茶都是在广东卖的。”杨莲躬身说道。

杨莲对这些事情调查的很清楚,所以说起来也是如数家珍。

朱厚照点了点头,大概上也就是这样一种局势,虽然只是牵扯到了福建、广东还有浙江,但是朱厚照他心里明白,其实这已经牵扯到了整个江南。

大明南七北六十三省,北边差一些,南方其实都一直在做这些事情。

江南之所以繁华,很大程度上也是靠这个方面支撑起来的。江南的手工业,所谓的资本主义萌芽,其实就是靠着对外的走私贸易支撑起来的。如果没有销路,哪来的手工业?

gu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