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敌正德》TXT全集下载_74(1 / 2)

无敌正德 江湖大侠客 4799 字 2023-09-07

“如此当百无禁忌。”谢迁自然知道奇异斋的事情,也知道奇异斋能做到这些。

其他人也都点头赞同,这是太子殿下第一次公开表现出自己对奇异斋的掌控力,可是在场的人没却没多说什么,不是因为他们习惯了,而是他们知道即便是说了也没办法改变什么。真的要去弹劾,那倒霉自己是自己,谁不知道奇异斋就是一个聚宝盆。

这个聚宝盆现在是皇家的,无论是皇帝还是太子都抱的紧紧的,你想去把这个聚宝盆抢出来?

真以为皇帝和太子好说话了,谁敢动这个心思,下场绝对好不到哪里去,在场的都是人精,自然不会反正错误。

“好,那就照此办理吧!”朱佑樘也笑着点了点头,然后说道:“既然是好事情,那么西北也可以照此办理,你们想一想和人去合适?可以暂时设立三边总督去做这件事情,在丰州滩筑城,建立毛纺织厂,拍卖草场,责任不轻啊!”

朱厚照顿时一愣,抬起头看着自己的老爹,直言道:“父皇,不是说让儿臣去吗?”

没等朱佑樘开口说道,李东阳这一次站了出来,连忙说道:“太子殿下,臣等原本不知道该怎么办,现在太子殿下已经指出了路,臣等自然可以将事情办好。太子殿下刚刚大婚,正是在京城陪着太子妃才是,最好为咱们大明诞下嫡长孙才是。”

看了一眼李东阳,朱厚照心里面大骂,你个老阴比,这个时候你和我老爹穿一条裤子了,还把生儿子的事情拿来说。

在大明,生儿子永远是最重要的事情,尤其是对皇家来说,因为有了继承人才代表着稳定。

至于真实的原因很简单,这是一个大功劳,另外也是一个大好处,事情太大了,这里面好处多了去了,谁不想去?三位内阁大学士不能去,可是他们的手下也不少人呢!太子殿下去了不方便,所以李东阳说完这话之后,其他人也都开口了。

朱厚照看着老爹,见他站在捋着胡子,眯着眼睛笑,一副就是如此的模样,朱厚照为之气结。

老爹为什么不让自己去,原因很简单,他虽然也想抱孙子,但是不可能如此的急切,甚至为此耽误了正事。老爹主要是为了钱,说白了,就是为了辽东的那七百多万两,老爹这是不想给自己了。自己要是去不了,这钱不就不用给了?

等到臣子过去了,这钱还不是想怎么给怎么给?所以老爹就不想让自己去,李东阳等人一说这话,老爹就觉得这是一个好事情了。

“父皇!”朱佑樘连忙上前了一步,他现在也害怕,一旦老爹开口答应了,那么自己就真的去不了了,这可不行啊!

“父皇,儿臣此去西北,除了上一次说的那些事情之外,儿臣还准备向这里出兵。”说着朱厚照又在地图上比划了一下,正是地图上的亦力把里地区:“儿臣准备借由这里向西,然后打通向西的丝绸之路,这条路打通了之后,西北的羊毛制品皆可从这里卖出去。”

“另外还有江南的丝绸,镜子,奇异斋的没救,全都可以通过这条路卖出去。”

第一百二十一章引爆

丝绸之路啊!

这个是所有人提起来都会兴奋的一件事情。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首都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它的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

丝绸之路在历史上承担了无数的重任,那条繁盛的商路可以说成为了无数人向往的黄金之路。只不过随着海上贸易的繁盛,丝绸之路中断了。

现在听到大明的太子殿下想要重开丝绸之路,在场的人先是一愣,随后就是兴奋。

“我大明煌煌天威,如今盛世将临,我大明将远迈汉唐,儿臣愿意率军从固原向西直达青海,打通丝绸之路,复汉唐旧观!”说完朱厚照看着朱佑樘,躬身等着。

看着自己的儿子,回想汉唐,朱佑樘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赫赫武功——大汉将军卫青、冠军侯霍去病、大唐军神李靖,这些彪炳千秋的名字闪烁在青史之中。

看着一脸严肃的儿子,朱佑樘的表情也严肃了起来:“皇儿真的想去?”

虽然朱厚照也知道海贸的重要性,也知道海上丝绸之路比陆路来的更好赚,可是西北要发展,陆上的丝绸之路就一定要恢复。

在后世,朱厚照穿越之前,2013年9月7日,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题为《弘扬人民友谊共创美好未来》的重要演讲,盛赞中哈传统友好,全面阐述中国对中亚国家睦邻友好合作政策,倡议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将其作为一项造福沿途各国人民的大事业。

交通运输如此发达的后世都需要陆上的丝绸之路,何况是现今的大明?

难道沿途的各国人民就不需要大明的商品?难道大明就不需要沿途各国的商品了?

那些黄金,那些各种动物皮毛,这些都是大明需要的。只要打通了这条商路,那么这就是一条流淌着黄金的商路。

海贸要做,可是自己的南向暂时还没开始,所以这件事情要慢慢来。

“儿臣愿意。”朱厚照站住身子之后,躬身说道,脸上的表情异常的认真和严肃。

“好!”朱佑樘看着朱厚照点了点头,然后说道:“这一次辽东的收益朕给你五百万两,在西北编练新军,在丰州滩筑城,在西北安置安民,同时开通丝绸之路。”

臣子们都被朱佑樘给吓了一跳,五百万两银子?陛下还真的是大手笔啊!

不过这个时候也没有哪个二货站出来反对,全都躬身行礼道:“吾皇圣明。”

要知道这是皇帝父子的事情,五百万两虽然不少,可这是太子赚来的。

大家没少反对太子在大宁筑城,现在如果谁跳出来反对,结果很简单,直接会被皇帝父子按在地上摩擦,而且还不会是轻轻的摩擦,是重重的摩擦!

“谢父皇。”朱厚照连忙躬身道,脸上全都是兴奋的神色,自己可以到西北大干一场了。

摆平了辽东和西北之后,北方的军改就剩下宣府和蓟州了。这一次的大同、固原宁夏自己都要一起改。

等到所有的军改都完成,大明的北疆加上京城的大军就对南方呈现了泰山压顶之势,到了那个时候,自己可以开始将注意力转向南方了。

这一场御前会议到此结束了,大臣们全都回去了,消息自然就直接散了出去。

要知道辽东的事情可是让无数人顿足捶胸,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去晚了,没赶上发财的机会。

首先是辽东毛纺厂,不少去买草场的人都带回来了消息,整个辽东的毛纺那叫一个赚钱,生产出来之后,无论是卖到朝鲜还是运回到京城在运到大明的各地,那就没有不赚钱的。

你要是不愿办厂,你也可以直接牧羊,然后将羊毛卖给奇异斋的场子。

除此之外,辽东的肉罐头现在也在京城大行其道,卖得那叫一个便宜,也是大赚特赚。

不少人在宣扬辽东土地肥沃,非常适合种大豆,种出来的大豆颗粒饱满,无论是用来做豆腐,还是榨油,那都是上好的。

这样一来,辽东大热。商人们都知道了一件事情,那就是辽东是发财之地,不管谁到了辽东,都能发大财。

只不过很多人没赶上,等到他们想要去插一脚的时候,晚了,辽东总督衙门惜售了。

用辽东巡抚衙门的话来说,草场先卖十二万亩。至于辽东的土地,朝廷不准备卖,准备招募人来开垦,然后成为公田。

当然了,杨一清这是假话。

公田和私田的矛盾一直很大,只不过公田一直都是很多官员贪污的来源,他们会把公田交给士绅,士绅每年都会交上来租金,同时还有贿赂。这些公田被士绅租给佃户,这就是层层转包,佃户的生存压力的大。

这就是典型的官商勾结,辽东虽然暂时还没有这样的事情,但是以后也会有的。

辽东总督杨一清是在等着辽东炒热,同时等着辽东的战俘,也就是王守仁打兀哈良三卫的那一战俘虏来的蒙古人,等他们将这些土地都开垦出来之后,再将这些地全都卖出去。到时候那就不是荒地了,而是良田了,那价格自然是不一样了。

这些事情杨一清都和朱厚照商量过,虽然在辽东,但是只要是良田,那就绝对不愁卖。

即便是其他地方的商人不去,那么辽东本地的士绅将门也不会放过这样的机会。他们会用羊毛贸易赚来的钱大肆购买开垦出来的田地,甚至士兵也会买。

反正这是稳赚不赔的买卖,杨一清准备过了两三年将这份功劳拿出来,那他就能更进一步了。

现在是辽东总督,一步迈上六部尚书之位,想来也不是多困难的事情,何况他还是太子的人。

辽东如此火热,这一次西北的消息传来,那这些人直接就打提前量了。

太子朱厚照这边还没动,商人那边那就疯狂的涌向了西北,无论是勋贵勋戚还是士绅集团,全都是蜂拥而去,那可是丝绸之路,我们发财的机会来了!

第一百二十二章晋商的盛宴

京城的商人蜂拥而动,其他的地方的商人在得到了这个消息之后,那也是直接扑向了西北。

最最重要的是西北的晋商,这是一个让他们狂喜的消息。

晋商一直都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山西商业资本源远流长。

早在先秦时代,晋南就开始发生了“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赞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的商业交易活动。

晋商在大明的兴起,首先是明朝“开中制“政策的实施,为晋商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沈思孝在《晋录》里的描述,广为研究者所征引:“平阳、泽、潞,豪商大贾甲天下,非数十万不称富。”

北京城曾流行这么一句话:“京师大贾数晋人“。

在朱厚照一刀砍向盐政之后,无论是徽商浙商还是晋商其实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伤。

不过因为地利的存在,徽商和浙商日子还好过一些。浙江除了盐政之外,人家还有丝绸贸易,还有走私贸易;徽商也一样。

除了这两家之外的晋商,在这个时候就开始没落了,这几年看着奇异斋赚的盆满锅满,晋商岂能不羡慕嫉妒恨?

在这一次辽东的事情出来之后,晋商就意识到机会来了。在晋商看来,辽东就是一群土老帽,他们知道什么?

仗着太子殿下的政策,仗着辽东的身份,将羊毛卖到了四面八方,甚至卖到了朝鲜,大发利市,这还能忍?

晋商晋商这些日子就一直在串联,他们串联的意思很简单,那就是西北也要卖草场,他们要在固原城外买草场。

河套平原虽然不能耕种,但是放牧没问题,另外一个很关键的点就是毛纺织的技术。

现在只是在辽东那边,他们一边派人到辽东去弄技术,一边向朝廷请求,这要是得到了朝廷的支持,那岂不是大发利市?

结果他们刚行动起来,朝廷就传来了消息,大明的太子殿下将去西北,不但要在丰州滩筑城,甚至还要在西北创建毛纺织厂,同时打通丝绸之路。

在这样的情况下,晋商自然是欢心鼓舞,在他们看来,这是自己这些人的大机会啊!

一时间整个京城沸反盈天,这感觉就是后世建设雄安新区一样,刚出来消息就有无数人涌入。

当然了,后世是炒房,这个时代的晋商则是真的要去做生意的,尤其是在家门口的生意。

紫禁城,咸阳宫。

朱厚照看着站在自己面前的何鉴,脸上带着一抹笑容:“何爱卿不会怪本宫吧?”

要去西北,手下自然少不了得力的干将,除了自己培养的唐伯虎之外,何鉴朱厚照也要带着。

这个人是一个人才,不辞劳苦的走遍荆襄之地,摸清了流民的现状,这说明他踏实肯干,不敷衍;敢于把这件事情捅出来,这说明他不畏强权,敢于说真话。

这样的好官,那自然是要弄到自己的手下来,朱厚照直接就下手了。当然了,官职给的也不低,毕竟人家现在就是刑部侍郎。

朱厚照给何鉴要的官职是三边总督,总督陕西、甘肃、延绥、宁夏军务,节制河西巡抚、河东巡抚、陕西巡抚以及甘、凉、肃、西、宁夏、延绥、神道岭、兴安、固原的九总兵。可以说权力非常的大,这对何鉴也算是一步提拔了。

何鉴没想到自己这么快就被太子殿下给重用了,心里面自然是欣喜的,这说明自己完成了仕途上最重要的一步跨越。

现在谁不知道太子殿下手下的大臣那是前途无量?

第一个就是王守仁,这位现在都什么地位了?掌管着大明武院,统帅京营黑龙军,几次大战打下来,这位已经隐隐的有大明军方第一人的架势了。

除了王守仁,还有辽东总督杨一清。以前大家还不知道杨一清为什么被太子殿下看重,现在消息早就传开了。

杨一清在西北牧马,以极小的代价盘活了西北的马场,每年能为朝廷提供战马一万两千匹。

杨一清这个功绩一眼就被太子给看中了,直接调到了自己的身边,从陕西巡抚调任辽东巡抚半年,然后直升辽东总督,大权在握,封疆大吏。

一旦辽东事情了了,杨一清必然是要入京的,至少也是六部尚书,可以说杨一清已经完成了仕途上的华丽转身。

现在终于到自己了,凭借荆襄难民这件事情,自己被太子殿下看重,直接坐到了三边总制的位子。自己也算是完成了官场上的华丽转身,杨一清就是自己的目标,完成了西北的改革,自己就可以朝着六部尚书发起冲击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何鉴如何能不高兴?这就是自己该干的事情啊!

想到这里,何鉴连忙躬身道:“臣谢太子殿下提拔。”

朱厚照看了一眼何鉴,突然就笑了。这个何鉴还真不是一个会拍马屁的官员,看他说感谢话的时候,这个表情。

朱厚照觉得自己绝对不会笑大臣,除非忍不住。他连忙摆了摆手:“西北苦寒,让爱卿离开中枢去西北,爱卿不怪本宫就行了。”

这几句话正好将朱厚照的笑给掩饰了过去。

“为国尽忠,为民出力,不应该挑选地方。西北苦寒,也是大明疆土,今日臣畏惧,明日亦有他为畏惧;今日臣流连于京城繁华,明日亦有人流连于京城繁华,那大明的西北怎么办?臣愿意到西北去,为国戍边,为民出力,为自己建功立业。”

何鉴继续一脸严肃的说道:“况且太子殿下都去得,臣亦去得。为了大明,为了西北的百姓,臣不惧苦寒。”

朱厚照看着何鉴,脸上的笑容已经收敛了起来,轻轻点了点头,伸手将何鉴搀扶了起来,随后开口说道:“那就让咱们君臣二人西北大干一场,让所有人都为之侧目,让爱卿能够名留青史。”

“臣定当尽心竭力,死而后已。”何鉴十分严肃的撩起衣袍跪倒在了地上。

朱厚照知道这是何鉴在表明自己的心迹,这样的表态甚于诅咒发誓,是可以用命去践行的诺言。

第二百二十三章西北

所有的事情都有了结论,朱厚照去西北的事情自然就提上了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