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八章考成法
朱厚照点了点头,与杨一清一起走了进去,等到太子殿下离开半天,现场的气氛才缓和了不少。不少人看向趴在那里的胥吏,心里面都替他捏了一把汗,差一点这命就没了。同时心里面有小心思的,这一下也全都没了。
钱是好东西,可是也的有命花,现在看来,这个钱多半是有命挣,没命花。
走进了屋子里面,君臣二人对外面的事情都没有在提起,那就不是大事情,朱厚照给杨一清撑腰,壮了声势,这也是君臣默契,没必要在多说什么。看了一眼杨一清,朱厚照笑着说道:“杨卿这些日子很忙碌?”
“回太子殿下,主要是分发屯田的事情。”杨一清连忙说道:“事情过去也就好了。”
朱厚照点了点头,然后笑着说道:“这是大事情,辽东安稳全赖于此,杨卿做的很好,本宫也看到了。本宫会在呈递给父皇的奏折之中为杨卿表功。看来本宫将杨卿从西北调过来,还真是选对人了,不错,不错,杨卿好好干。”
杨一清面容严肃的说道:“为臣的本分罢了,臣只求上对得起君王,下对得起黎庶。”
满意的点了点头,朱厚照赞赏的说道:“杨卿说得好,一个本分道尽了为臣之道,如果天下官员皆如杨卿一般,这天下该少多少事情。”觉得寒暄的差不多了,朱厚照一摆手缓缓的说道:“本宫今日过来,其实是有一件事情想和杨卿说一下。”
“殿下有事但请吩咐。”杨一清的表情也严肃了起来,做出了一副洗耳恭听的模样。
“辽东,本宫是打算下大力气梳理的,这撤掉了军户制,改军户制为募兵制,可以说是改大明百五十年之旧制,本宫也是战战兢,如履薄冰。不过本宫却也知道,大明已经到了非变不可的时候了,所以本宫想要以辽东为试点,求新求变。”
试点,这个词现在大明上下都不陌生,杨一清尤其不陌生,因为朝廷的奏折制度最开始就是试点的。
西北那边是最早的一个试点,显然太子殿下这是要在辽东试点,杨一清的心一下子就提了起来。显然太子殿下想要的肯定不是军制的试点,因为军制的试点其实是京营。为什么太子殿下该军户制为募兵制反对的声音很低,那是因为这是京营早就做过了。
最早的黑龙军是太子殿下在西苑编练的,只有五千人马,那时候谁都没在意,都以为是太子殿下不过是爱好武事罢了。
固原城外一战,太子殿下五千黑龙军对战鞑子一万骑兵,在野外溃敌且斩杀俘虏了七千余,太子殿下和黑龙军一战功成。回到京城之后,太子殿下署理京营,挑选将士,扩充黑龙军,随后就是西北一战剿灭了鞑子,并且奇袭丰州滩,剿灭了火筛。
回京之后,太子殿下对京营进行了彻底的改革,将京营从军户制改为募兵制,启用武院的学生,并且成立的参谋院。
短短几年的时间,大明京营焕然一新,朝廷上下也不是没人想反对,可是你怎么反对?太子殿下挟大胜之威,简直就是无可阻挡。这一次北疆再战,王守仁统帅黑龙军打败达延汗,一战绥靖北疆,使得鞑子不敢犯边,这就是大功绩。
最关键的是证明太子殿下的军政是行之有效的,谁敢在出来叽叽歪歪?这也是为什么太子殿下在辽东大刀阔斧的改革却没人反对的原因。
大家唯一担心的就是钱不够,毕竟募兵是需要很多钱的,可是太子殿下改革盐政,使得朝廷盐课大增,国用日足,反对的户部尚书佀锺也回家了,现在的户部完全就是太子殿下的戚尤在掌握,加上这一次纳庄田税,朝廷又会多一大笔收入。
钱有了,威望有了,这辽东军改自然是毫无阻力,现在太子殿下和自己说要在辽东改制,改的肯定不会是辽东的军制。
因为辽东的军制已经在改了,这屯田自己都分下去了,这事太子殿下完全不用和自己说,现在太子殿下既然说了,那么自然就是牵扯到自己了。杨一清心里面清楚,太子殿下既然和自己商量,那么理由很简单,那就是要改革政事。
改革政事,这就牵扯到文官体系了,杨一清心里面自然是忐忑的,他想不忐忑都不行。
“太子殿下请讲。”杨一清还是决定听一听,他也很想知道太子殿下想要做什么,如果有不妥的地方,杨一清也要立刻劝谏,甚至都做好了直言劝谏的准备。
朱厚照自然不会在辽东实行官绅一体纳粮,现在提这个太早了,而且这个政策不能直接从一地开始,要开始,那就全国一起开始。朱厚照想要实行的是考成法,没错,就是张居正改革之中大名鼎鼎的考成法,朱厚照要对吏治动刀子了。
“治国首在吏治,京官每六年“京察”一次,地方官每三年一次“大计。但吏治依旧腐败,法令不行,无论是京察还是大计皆流于形式,或成为官员们争权手段。京察一次一次,大计一次一次,可是这吏治好了?所以本宫准备在辽东试行考成法。”
朱厚照看着杨一清,缓缓的说道,他的目光没有离开杨一清的脸,他想要看一看杨一清是怎么想的。
“臣敢问太子殿下,何为考成法?”杨一清心中一动,果然,太子殿下这是朝着吏治来的,不过这也还好,倒是也在杨一清的接受范围之内。毕竟朝廷经常要整饬吏治,这吏治也的确是一个问题,杨一清也想要听一听太子殿下的意思。
“所谓考成法,便是立限责事,以事责人,务责实效,将所属官员应办的事情定立期限,并分别登记在三本账簿上,一本由检察院掌握,一本由巡抚衙门掌握,另外一本则放在本宫这里。逐月进行检查,对所属官员承办的事情,每完成一件须登出一件,反之必须如实申报,否则以违罪处罚。”
“每月巡查由都察院、巡抚衙门和本宫出人,如果有未完成,则要陈述理由。”
第八十九章全都是污蔑
杨一清听着朱厚照的话慢慢的陷入了沉思,作为一个官场老油条,杨一清既然能够做到巡抚的位子,自然对大明官场上下的情况一清二楚,也知道太子殿下要推出的考成法意味着什么,同时也知道这个考成法会遭到多么大的反弹。
现在大明官场腐败,政令不通,从上到下推诿之风盛行,各地的地方官巴结送礼之风大盛。
大家都想着怎么样抱团,怎么样勾连,真正用心的做事的却不多,杨一清也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这就是现在官场的主流。考成法,这明显是一个违背主流的做法,一旦实行,必然是会得到朝廷官员的极力反对,搞不好会闹出乱子。
那么好处有没有呢?当然有,考成法的好处就是明确了权责,干得好的上,干不好的就下。
你想混日子,那自然是不可能的,至少你得把事情做好,想要推诿,基本上就是不可能。
看着犹豫的杨一清,朱厚照也不说话,端起茶杯喝了一口茶,脸上也没什么表情,一副不着急的模样。朱厚照心里面清楚杨一清在纠结什么,张居正的考成法有用吗?当然有用,在张居正秉政的短短时间里面,大明可以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虽然税制的改革浮于表面,没有敢进入深水区,但是关于吏治的考成法绝对是成功的。
一扫嘉靖年间官场的习气,大大的提高了行政效率,裁汰了一大批不合格的官吏,只不过可惜的是人亡政息。至于为什么人亡政息,原因也很简单,这就是依靠强权推行下去的,下面的反对声音被短暂的压下去了,张居正一死就又起来了。
要知道,这个考成法那可是官场上的官员非常不喜欢的,谁喜欢在自己的头上戴上一个紧箍咒。
杨一清此时犹豫的自然也就是这个,一旦他在辽东实行了考成法,那就是开了考成法的先河,搞不好就是众矢之的了。这个朱厚照也知道,这也是朱厚照对杨一清的一个试探,或者已经算不上试探了,你愿意干,那么你就会被太子殿下看重,甚至还会成为改革的急先锋。
如果你不愿意干,那么这个辽东巡抚你怕是做不下去了,以后的官路也不会太好,只要太子掌权一日,你就不可能会得到重用。
半晌,杨一清抬起了头,看向了朱厚照,随后站起身子道:“臣愿为殿下前驱。”
朱厚照顿时就笑了:“本宫没看错人,杨大人也没让本宫失望,这就很好,本辽东如果成了,本宫就调杨大人入京城主持全国的考成法。杨大人别担心,虽然考成法会被一些人诟病,甚至是反对,但是考成法也会得到一些人的支持,毕竟这天下不是每一个官员都是庸碌之辈。”
虽然朱厚照觉得大明的官僚集团都坏了,但是朱厚照也相信这里面肯定还有好的官员,有一心为国的官员。
杨一清心里面只能苦笑,这世上还是庸碌的官员多一些,真正想要考成法的官员并不会太多。不过杨一清也知道,这话自己没办法在太子殿下面前说,索性就不说了,只是面容严肃的道:“太子殿下放心,臣一定不辜负太子殿下的希望。”
满意的点了点头,朱厚照笑着说道:“那咱们君臣就好好琢磨,考成法初创,这里面的问题怕是也不少。”
到了这个时候,朱厚照在辽东的三大事业全都铺开了,第一个自然就是军改,这个由王守仁负责,朱厚照负责统领全局。第二个是产业方面,在建的是钢铁厂和兵工厂,第三个就是吏治方面,朱厚照开始在辽东推行考成法,负责人就是辽东巡抚杨一清。
三个方面展开之后,朱厚照虽然只是统筹全局,但是这事情也不少,所以朱厚照每天也是忙得脚不沾地。
京城,紫禁城。
朱佑樘放下手中的奏折,然后有些无奈的叹了一口气,自己这个儿子到了哪里都不让人省心。本以为去了辽东之后能安稳些,可是没想到还是到处搞事情。京城虽然消停了,可是这奏折不但没少,反而还多了不少,大部分都是弹劾自己那个儿子的。
臣子们连皇帝都要弹劾,何况朱厚照这个太子,只不过这里面弹劾的东西五花八门。
大部分朱佑樘是不在意的,不过有几件事情朱佑樘想不在意都不行,放下手中的茶杯,朱佑樘转头看向了身边的杨鹏,缓缓的开口说道:“东厂这边可有说法?”
“回皇爷,东厂这边与大臣们的奏折略有出入。”杨鹏连忙躬身道,语气平和。
朱佑樘顿时就来了兴趣,笑着问道:“那就说说看,朕也不相信朕的儿子如此不智。”
“是,皇爷!”杨鹏连忙答应了一声,随后便说道:“所谓刘瑾贪污银两,勒索地方,的确是有的,只不过这银子并没有被刘瑾收了,而是全都到了太子殿下得手里面,辽东建立炼钢厂和兵工厂的就是这笔钱,大概二十万多万两,具体数额不知。”
“都是朕的好臣子,还真是有钱啊!”朱佑樘淡淡的笑着,再一次端起了茶杯抿了一口。
虽然自己家皇爷的话每有丝毫的烟火气,可是杨鹏还是被吓出了一身的白毛汗,这话怎么听着也不像赞赏的话语。显然,陛下这是那些将官不满意了,这些人哪里的这么多钱?还不是搜刮的士卒,贪污的朝廷钱粮,怪不得辽东军镇居然连土蛮都打不过。
抬起头看了一眼杨鹏,朱佑樘笑着说道:“朕的这个儿子,还是喜欢剑走偏锋,继续,怎么不说了?”
“是,皇爷!”杨鹏一个激灵,连忙继续开口说道:“除了刘瑾勒索钱财之外,关于弹劾太子殿下的其他事情皆是胡言乱语。”
抬起头看了一眼杨鹏,朱佑樘笑着说道:“你个老家伙,朕的儿子朕自己知道,他怎么会安心在辽东什么都不做,随他去吧,这朝中的手也伸不过去,这些奏折全都拿下去烧了吧!”
第九十章除非我死了
京城的纷纷扰扰自然是影响不到辽东来的,朱厚照在这里坐镇,没人敢直接反对,即便是有人暗戳戳的写奏折,朱厚照也无所谓。这段时间,朱厚照最关注的就是考成法的推广,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军改那边他倒是不担心,因为王守仁经验丰富。
兵工厂和炼钢厂那边也一样,倒是这段时间广宁城更热闹了,因为每天都有人涌入。
有的是来做工的,有的则是来参军的,每天都有人在到处拉人,上去就问:你听受过炼钢厂吗?要不就是:你听过黑龙军吗?一时间整个辽东的壮丁成了抢手货,大量钱财的涌入,使得整个广宁城都热闹了起来,当然了,治安问题是没问题的。
广宁毕竟是军镇,加上朱厚照这个太子殿下在这里,整个广宁城的治安那是好的不得了。
每一件事情都在稳步的进行之中,考成法的推行则是朱厚照亲自盯着,朱厚照也没指望一个考成法就能够让大明的官员队伍快速的成长起来,懒政怠政的问题,在后世那都是难题,推诿扯皮更是常态,但是有一样是大明有而后世没有的。
在后世,懒政怠政更多的是对下面,对百姓,但是对上面,那是不敢的,一旦上面交代下来的事情,那办理起来的速度还是非常快的。
可是在大明不行,大明的官员就敢给你偷懒,哪怕是皇帝的圣旨传到下面,最后也恐怕很难得到很好的执行,这怎么可以?考成法的目的就是一个,那就是交代下去的事情,你必须给我办好,办不好,那你就别干,这才是朱厚照要的。
以前的大明官场上连这种制度都没有,可想而知官场上人浮于事得多严重,全都拿着钱不干活。
整日里流连风月场所,要不就是吟诗作文,那真的是一点正事不干,这种风气一定要给刹住,不干活,那你就别当这个官,这才是考成法的初衷。张居正制定考成法的目的也是这个,而且效果很好,张居正的惩罚也很严格,凡是罢黜的官员,那就是永不叙用。
在张居正主持改革的那几年,大明罢黜了超过三成的官员,全都是因为考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