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成长手册[快穿]》TXT全集下载_4(2 / 2)

养好病之后,洛炎把自己关在屋子里,看着那一堆参与科考的书,便心生退意。

他或许知道自己出了点问题,但又不知道怎么办,祖父母与小叔的殷殷期盼,村中人与镇中人的态度,他不知道这件事该去告诉谁。

只能埋在心里,强行让自己专心读书。

有时候,用力过猛只会适得其反。

一次又一次的考试,洛炎带着众人的期盼进入考场,可曾经的场景却一直萦绕在他的眼前,心中只有退意,惶惶恐恐,拿着笔的手抖得不停。

屡试不第,众人的态度也开始发生变化,镇上和村里流言肆起。

看着爷爷奶奶与小叔欲言又止的态度,他不知道该如何去面对,把自己封闭起来。

为了他科考,家中也是耗尽了钱财。

小婶因为他耗尽了太多钱财而和小叔离心,爷爷奶奶也终究没有等到他中举的那一天。

他不能再继续祸害小叔了,到县里设了个摊子,踢人代写书信,赚些润笔的费用,勉强够他一人的饭食了。

临死之前,他依旧不明白,为何会如此?如此啊?

他想让小叔过得幸福,想让爷爷奶奶以他骄傲,安度晚年,想要摆脱自己的心障,考中进士,改善门庭,光宗耀祖,完成先父未尽的心愿。

洛颜看着颓废不堪的洛炎,告诉他,他那心障其实是一种病症,只不过碍于时代的原因,没有得到重视,人们对此也并不了解,也没有妥善的解决之法。他听闻此言,状若癫狂,失声痛哭,原来,原来这是一种病,只是这病,太不合时宜,也毁了他的一生。

“这次的任务可不简单啊。”洛颜,不,现在是洛炎了,深呼一口气,要参加科举,真是令人头秃。

不过好在有原身前世一生的记忆,在考举人之前,就算是按部就班跟着原身的路线走也没有问题。

现在原身七岁,五岁时在村学开蒙,习得《三字经》《千字文》,之后便是《孝经》,现在已经学完了四书中的两本,按照原身的轨迹,十二岁迈进了茫茫科举路的第一步,考中童生,也就是说,在十一岁之前,四书五经必须全部学完,不光得背的滚瓜乱熟,其中的经义也必须熟知。

想到这里,洛颜眼前一黑,上个小世界读了那么多书,没想到这辈子还要读更多的书。

好在她本身就是文学院出身,又读到了博士,还有着原身上一世的记忆,再读四书五经,也算是驾轻就熟。

今日正是村学半旬一日的休息之日,洛炎待在家中休息,却不想转眼间就换了一个壳子。

对于此次委托人的心愿,完成任务洛颜很有信心,只是,无论如何,她心理上都是个女人,此次任务的委托人是个男人,多多少少有些不适应。

此时洛炎还小,一想到长大之后难免会被要求娶妻生子,洛颜便有些头疼。

这可如何是好?

罢了罢了,船到桥头自然直,还有十年的时间慢慢想办法。

拍拍脑袋,肚子咕噜咕噜的叫了起来,洛炎惊觉肚饿,想到奶奶临走前的话语。

开门走出去到灶台边,准备吃饭。

碗里是两个拳头大小的野菜团子,是荠菜团子,荠菜在野菜中已算是口感较好的了,但洛炎吃起来,还是忍不住皱眉,啊,万恶的古代,真是无比思念现代的美食,水煮鱼麻辣小龙虾火锅烧烤,就这么离我而去了。

一个野菜团子下肚,洛炎已经有些饱,只是想着现在长身体,也不能浪费粮食,舀了一碗水,就这野菜团子,慢慢吃完。

明天就要继续去村学读书,好在原身本来的性格也是不善言辞,扮演起来没有多大的压力,就算是有人发现了什么不同,也可以用年纪还小,到底是个孩子没有定性来解释。

我要光宗耀祖2

傍晚,在田里劳作一天的洛青松,洛明德与李氏归来,上午回了娘家探望哥嫂的小婶吴氏也早已备好饭菜。

这个时代,吃饭还以分餐制为主,相比于城内的富贵人家,农村的普通百姓便没那么多讲究,人丁稀少,便围坐在一桌前,共餐。

洛家便是如此,除了洛炎,只有爷爷洛青松,奶奶李氏,小叔洛明德,小婶吴氏,还有一个一周岁的堂弟大树,堂弟的大名还没有取,眼下只唤他的小名。

这时代虽然看中人丁兴旺,但人少也有人少的好处。

自洛明远考中秀才之后,家境便改善不少,原本老洛家破屋也换成了砖瓦房。

镇上还有一处小院,自洛明远去世之后,便由洛炎的外祖家陈家帮忙租赁出去,每年收上一笔银子,给洛炎积攒下来。

洛明远开班私塾期间,虽然时间不久,但到底也攒下了些许收入,况且陈氏的嫁妆,即使逝世,陈家也没有前来讨回,放置在洛家,等洛炎长大之后交给他。

洛青松与洛明德虽说是土生土长的农民,父子俩却做得一手还算不错的木工活,时不时的还能赚上一笔外快。

总的来说,洛家的钱财还算充裕,不是大富大贵人家,但也小富即安,供给洛炎读书科举,绰绰有余。

只是财不露白,洛家在小林村,也只是过着和村人差不多的日子,除了小孙子依旧在读书,偶尔能吃上两顿肉。

洛炎的小婶吴氏,是在其父洛明远走后不久嫁进来的,吴氏是隔壁黄梅村人,父亲是镇上的屠户,不能说不缺肉吃,但到底是比同龄的女孩看起来丰满一些,李氏便是看重了她屁股大好生养,希望能给人丁萧条的老洛家,多添几个子孙。

在原身的记忆中,这位小婶自嫁过来以后,孝敬长辈,爱戴丈夫,最初对他这个侄子也是很不错,对他考科举一贯支持,即使耗费了家里大量的银钱。

可时间长了以后,原身屡试不第,又待在家里只知道死读书,不做活,二十几岁的人尚要依靠家里供养,又不是自己的亲生儿子,是人也会对此有微词。

只是家中还是奶奶李氏当家,吴氏就算心有怨言,也只能和丈夫洛明德发发牢骚,洛明德性格憨厚老实,又对父母言听计从,对自己早逝大哥唯一的儿子心中只有怜惜,虽然知道洛炎花了不少钱,但对洛炎始终蜜汁自信,坚信他能考上。

对于吴氏的话语,他起初并不在意,可时间长了,吴氏变本加厉的带上了他父母,早逝的大哥大嫂,父母偏心如何,便渐渐的与吴氏离了心。洛明德不善言辞,吵架时也只有吴氏一个人在撒泼,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一次,忍无可忍的洛明德忍不住动了手,吴氏惊呆了,嚷嚷着要和离,洛明德仍在气头上,虽然打了自家婆娘有些愧疚,依旧挺直腰板,“和离就和离。”

当然,两人终究没有和离成功,但争吵依旧不断,洛炎的堂弟大树,对他的态度也及案件发生了变化,从羡慕,敬佩,崇拜,到厌恶,这个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只知道死读书的堂哥就是害得这个家变得如此的罪魁祸首。

......

剩下的事情,洛炎已经不想去回忆了。

“柱子,来吃饭了。”小婶吴氏将饭菜一一摆在桌上,从婆婆的手中接过儿子,拿着一碗熬出油的米粥,一点一点喂孩子。

晚饭是蒸的红薯,就着腌制的葵菜,分量不多,毕竟晚饭后也不用再做农活,不必吃得太多。

这新下的红薯虽不如后世经过改良品种那般软糯清甜,吃起来微甜,易饱腹,也算是不错的粮食了。

吃完了晚饭,天色仍有亮光,洛炎从屋中拿出了书,又搬了个小板凳,坐在屋外温书。

九月份的天气,所谓秋高气爽,正是收获的时节。

根据洛炎记忆中,此地所属的永安府,应属于北地,一年四季分明,夏有酷暑,冬则严寒。

爷爷奶奶和小叔在地里忙活了一天,正是收获新下的红薯。

红薯含水量高,收获之后不耐贮藏,吃多了容易胀肚,洛家的田里并没有种太多,只种了少量以供自家食用,十亩水田,五亩旱地,还好家里有头牛,洛青松和洛明德算是壮劳力,再加上李氏和吴氏在农忙之时会去帮忙,才能把这十五亩田种完。

眼下旱地的作物,玉米,大豆,还有些许蔬菜都已经成熟,待到下个月水田的稻子也到了该收获的时候。

第二日,洛炎早早起床,吃了早饭后,按照原身记忆中的路线,前往村学。

摇头晃脑地诵读:“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

“不恒其德,或承之羞。”

子曰:“不占而已矣。”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清风徐徐,和一群小萝卜头坐在一起上课,诵读四书中的经典别有一番韵味。

洛炎虽然感觉有些怪异,倒也是种新奇的体验。

夫子带着孩子们温了一遍书之后,便让他们自行诵读。

又让孩子们一个一个把自己的描红字帖拿过来,予以指点。

轮到洛炎时,老夫子抚了抚胡须,道:“不错,还算工整,仍要加紧练习,不可懈怠。”

老夫子又指点了一些练字的窍诀,洛炎一一记下来,点头称是。

上午的教学内容只有诵读诗书,背书,描红字帖,从辰时到午时之前,整整四个小时。

午时休息,待到下午未时,夫子会讲解经义的含义,有不解之处也可以找到夫子进行释疑。

换做现代的算法,便是早上七点到十一点,下午一点到三点上课。这强度,和小学也差不多了。

到了申时,孩子们瞬间如鸟兽散,收拾东西迫不及待的离开。

洛炎慢吞吞的收拾东西,夫子还没走,他打算加快自己读书的进度,不过按照原身本来的表现,要循序渐进,给夫子留下印象。

他找到还没走的夫子,继续向他请教问题,不过,这次请教的问题却不是夫子教过的,而是还没学习过的《中庸》中的内容。

夫子闻言眉头一皱,并没有解答问题,道:“洛炎,读书并不是一蹴而就,就像吃饭,要一口一口吃,你刚刚开始学习《大学》,不要贪多嚼不烂。”

洛炎听了夫子的话,果然,这般回答也在他的意料之中。

又开口道:“夫子,我已经将《大学》与《中庸》背熟,只是不懂其释义,您尽可考我。”

夫子看着如此认真的洛炎,心道,罢了,考考他吧,若真的如他所言背熟了,倒是个难得的好苗子。

老夫子说上一段,洛炎接下一段,反应快速而准确,没有丝毫的迟疑卡顿。

随着洛炎的背诵,老夫子的眼神越来越亮,这真是,好孩子,好孩子,怕是在他不知道的时候,用了多少功,和村里那群皮猴一点都不一样。

“好了,够了,你背的很好。”老夫子一向刻板的脸上也带了几丝笑意。

“以后每天下学,你可以单独来问我不懂的内容,我给你开开小灶。”

听了老夫子的话,洛炎的喜悦溢于言表。

这样一来,他就可以加快进度了。

恭恭敬敬的和夫子道谢之后,他慢慢悠悠回了家。

不出他的意外,家中只有小婶吴氏带着堂弟大树。

不知怎的,洛炎心生恶趣味,坐在缝制衣服的吴氏身边念书,说是让大树也听听,以后越长越聪明。

却想不到以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吴氏觉得此言非常有理,日后常把大树赶到洛炎的屋子里,和哥哥一起读书。

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四年之后,依旧是村中的学堂。

老夫子听了洛炎的问题,却沉默下来,“洛家小子,老夫活到今天五十余岁,只是一介童生,未曾考过院试,四书五经你都背的滚瓜烂熟,研读细致,现在,我也教不了你什么了。”

“你有天赋,有毅力,假以时日,至少也像你那老爹一般考中秀才,在我这村学里继续呆着,只会埋没了你,等下我随你回家,找你祖父商议一番,送你去镇上读书。”

十一岁的洛炎身高明显见长,收拾了东西,老夫子和他一大一小,向着洛炎家走去。

正是三月,春耕时节,奶奶李氏带着堂弟大树在家,看到洛炎与老夫子一通回来,很是意外。

听了老夫子的来意,李氏急忙让大树去把忙着种地的洛青松从田里喊回来。

洛青松回来,与老夫子交流一阵,微黑又带着皱纹的老脸笑得乐不见眼。

洛青松高高兴兴地,又招呼着李氏捡了些家里的鸡蛋,果子给老夫子带回去。

待到吃晚饭,洛青松等着人齐了,向大家宣布,村学的老夫子已经教不了柱子,家里准备送柱子去镇上的私塾读书,根据老夫子所说,柱子现在的水准,明年就可以参加县试了。

我要光宗耀祖3

洛青松的一番话可谓是一个惊雷,把小叔和小婶都吓了一跳,柱子这就要去镇上读书了?明年就可以去考试了?

要知道,洛炎的父亲洛明远也是个天资不错,读书又努力的农家子。

洛明远第一次下场考试,取得童生资格,已经是十五岁了。

现在,柱子整整比他父亲早了整整三年,任谁也不会说他学的不好,不让他继续读下去。

李氏破天荒地因此拿出了贮藏的腊肉,晚饭可谓是其乐融融。

第二日一早,顾青松早早收拾自身,架上牛车,老夫子昨日已经与他说清楚,镇上的孙秀才,开有私塾,曾经洛炎的老爹洛明远也在孙秀才的私塾里读书,洛家对于孙秀才,还是很信得过的。

镇上的另一家私塾,是自洛明远走后,同期的另一个学子开设的,只是年岁不大,想来是赚些束脩补贴家用。

同样的职业,虽说年轻的会便宜些,但人们更相信经验主义,毕竟老人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都多。

洛青松穿着洗的干干净净的衣服,把临时筹备出的拜师礼装好放在车上,看了眼天色,“柱子你收拾好没有,要走了莫误了时辰。”

“我来了爷爷。”

因为要去镇上读书,李氏和吴氏连夜为他赶制衣服,洛炎如今也是新鲜出炉的小书生一枚。

他头戴方巾,身穿深青色道袍,黑色的方头鞋,身后背着由爷爷和小叔亲自为他打造而成的书箧。

书箧内有三层,一层放书籍,一层放置笔墨纸砚,一层放日常用品,最底层还设有夹层,用来收纳贵重物品。

当然,目前的洛炎明显没有什么贵重物品,夹层里只有零零散散的几十文钱,用来买些吃食。

在古代的传统文人世族中,学子出外游学,书箧,古琴,佩剑,可谓是读书人的“三大件”,琴剑书箱,可谓是读书人的必备物件。

不过,当下的洛炎,并没有条件去凑齐这三大件。

爷爷和小叔手工制成的书箧,已是让他这个手残心满意足了。

坐上了牛车,爷爷赶着车到了老夫子的家,把老夫子接上,人算是齐了。

gu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