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子科举养家[种田]》TXT全集下载_9(2 / 2)

再次刷新页面可以跳过弹窗

老掌柜问完才觉失言,合上那简单装订的书稿,忍不住拿在手里摩挲,再看向顾玉成时目光灼灼,“小公子可是想在本店寄卖这《问仙图》?”

顾玉成细问,才知欣荣书坊有两种印书模式,一种是直接付一大笔钱,从此钱货两讫,书店再印刷多少都与作者无干。另一种则是在他们店里印书,卖出去一本收一点钱,按月或按季度结算。

《问仙图》是顾玉成为了搏一个长久进项写的,故事线拉得很长,第一卷只不过刚刚入门。他略一思量就选择了第二种,请老掌柜开个价。

老掌柜人老成精,在算盘上拨拉一番,很快算出个大概,给顾玉成报了七十文一本的价格。

这第一卷不过万字,卖起来也不很贵,能提成七十文是个相当不错的价钱了。顾玉成心中暗喜,面上沉稳地答应下来,和老掌柜签了个契书,又约定每月初过来拿钱。

老掌柜笑呵呵地收好收稿,又道:“欣荣书坊现在卖的话本有十几个,都不如小公子的好看,可要尽快把下卷送来啊。要是卖得好,润笔还会再涨。”

顾玉成点头应下,心说不是下卷,而是第二卷。

修真大长文的威力,老掌柜恐怕还没有料到呢。

处理完一应琐事,顾玉成就重新开始了上学时光。

“你经义熟练,背书的功夫已成,但还远远不够。只有对每个字烂熟于心,才能读透圣人微言大义,做出锦绣文章。”

顾仪来回抽查考量了顾玉成之后,就开始让他默经义。

不是直接全文默,而是顾仪念一句,他在下面写一句。一开始还是对上下句,后来就变成了各种截搭题。

科举取士数百年,每次考试都考经义,然而要考的书就那么多,少的几千字,多的数万字。只要死记硬背,几十年水磨工夫下来,一般学子都能考中明经科。即使成不了秀才,也能背出个童生。

为了防止考题重复,同时增加难度,考官们也是奇招百出,渐渐就演变出了截搭题,什么长搭、短搭、有情搭、隔章搭、无情搭等等,把四书五经的句子割得支离破碎,考验学子对经义的熟练度。

顾玉成自认是熟练工,也被考得头昏眼花脸色发青。

特别是无情搭。这一类型堪称填空题的终极加强版,将一本书不同章节的不相干词句合在一起,能把人看懵。

比如“其所逝矣岁”,考的就是《论语》,分别出自《为政》篇中有“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和《阳货》篇中的“日月逝矣,岁不我与”。答题人先要能断句,然后拆出三个词,才能答出出自哪里及上下句。

这种还算好答,如“君夫人阳货欲”之类的,稍有不熟便要出错。

真正的无情无义。

顾玉成背得两眼发花,对五经四书的熟练度迅速增长,一开始还要仔细思考才能对出来,大半个月后便能脱口而出。

“不错,如此县试便无虞了。”顾仪满意颔首,“从明日起,便教你对对子吧。待学完对子,就能做文章了。”

他这个学生收得真不错!

虽然基础比不上从大家族学里出来的人,但非常勤奋,进度明显。最重要的是对他这个老师言听计从,交待的作业永远精心完成,还能举一反三,自己加点功课。

又通透又勤奋,只可惜不会作诗。

这也不是什么难事,待他调.教一番,便能有个吟诗唱和的弟子了。

清平县文风不盛,镇日里只能和谭思德连诗对句,不过十几天他就借口公务躲开,真真可气!

作者有话要说:三更在七点~

超感谢订阅的小伙伴,比心233

记得用app哟,最划算

第25章背书&礼物(三更)

顾玉成不知老师对自己有这般高的期望,还在苦苦和对子做斗争。

这种对子并非《时古对类》里的“马蹄秋水,虎尾春冰”、“日月一生易过,乾坤万古长存”等读来朗朗上口的句子,而是从四书五经里面选出词句来对,考的还是对经义的熟悉程度。

譬如“君子周”可对“小人比”,都是出自《论语》,就非常简单。但这种题目基本不会出现在科场中,即使县试的小试也会从不同书目里挑选词句,再要求用其他书里的句子来对,从七八字的短句到长短句,跨度大且容易出错。

顾玉成对了两天,便开始将能对上的句子分别摘抄记录下来,攒了特别厚实的一大本。以这个本子的记录为基础,再次精简和筛选,没几天就出了个相当完整的习题集。

他捧着习题集背诵的时候,被顾仪瞧见,问了两句后又神色复杂地走开。

顾玉成不明所以,见老师没有反对,便继续背诵。靠着这种精准度极高的复习方式,比顾仪预料中更早地跨过了对句阶段,开始诵读名家文章。

这时候就体现出老师的作用了。

顾仪不但自己写得一手好文章,还珍藏了许多书,挑挑拣拣给了顾玉成十来本,让他熟读即可。

“这些文章再好,科场也不能照着抄。你每日多家诵读几遍,体会其中文脉气理,能在自己文章中发挥一二,就是有所得了。”

顾仪将书给出去,交代顾玉成不可懈怠,就驾车出城游玩去了。

顾玉成:“……”

他这个老师真的很随性了,以至于偶尔让人觉得,要不是他曾经上过十几年学,有一套完整的逻辑和学习方法,为了生存又自制力很强,是万万跟不上这种教学法的。

或许是因为顾仪天资聪颖,又教惯了族学里培养的学生,所以才进度这么快吧。

毕竟科举取士的淘汰率非常高,可以说是万里挑一,顾仪能成为二甲传胪,智商自然远超常人。

他必须要加倍努力,才能不被老师放弃。

怀着这般强烈的学习信念,顾玉成回到家就开始翻看这十几本书,发现里面夹了三本顾仪的文集。

顾玉成:“……”

这必须得熟读并背诵!

顾玉成日夜苦读的时候,豆浆和豆花已经从兴隆酒楼的特产,变成了整个县城的头号小吃,并迅速在周边村镇流行开来。

特别是倒霉遇上蝗灾的宁安镇。

宁安镇与隔壁应县接壤,前阵子铺天盖地的蝗虫从小镇上空飞过后,茅屋上的草都去了一层,更别提庄稼了。

也就是黄豆太硬,才剩了不少。其余细粮粗粮,几乎被蝗虫一扫而空。

这种程度的灾害,远不到能让朝廷赈灾的地步,村民们只好勒紧裤腰带硬撑,一个个饿得面带菜色。

本以为要熬不下去,谁知县令大人派人过来,将人都集中到一起,当着他们的面,征用了几口石磨,将圆鼓鼓的大个儿黄豆倒进磨眼儿,就磨出了雪白的豆浆,还将豆浆点成了豆花!

热腾腾的豆花下肚,几个上了年纪的老人当场跪地痛哭,感谢县令大人救民于水火。小孩子不知事,端着碗还要再吃,大人们嘴里骂着,脸上的颓丧之色却一扫而空。

黄豆是粗粮,又硬得很,煮熟特别费柴火,他们家里都多多少少存着些呢!

有了这简单易学的法子,宁安镇灾情立解。谭县令一时间官声大振,连城门口收进城费的箱子,都有人特意多塞几个铜板。

有得必有失,兴隆酒楼的豆花生意就一落千丈,但孙长厚也不发慌。因为有个毛脚伙计点豆花之后就跑出去上菜,锅盖上又压了东西,竟是机缘巧合下做出了豆腐。

初时以为这东西坏了不能吃,还是贾老三灵机一动想到了顾玉成,就切了一大块跑去问。

顾玉成收了豆腐,回了菜谱。孙长厚试验过后,兴隆酒楼很快就推出新菜品,还开发了豆腐汤,颇受欢迎。

赵崇还找人仿照顾玉成当初的画,在门口左右各立了两张新的,无论豆浆豆花还是豆腐旁边,都写了浓黑的“正宗”二字。

反正都知道方子是他家献的,“正宗”俩字写得不虚。

“一个方子有什么可惜的?只要能为县令大人分忧,就是房子也献得!”赵崇坐在上首,一脸正气。

他近来可谓春风得意,虽然豆花生意被分去九成九,但名声一下子上去了,现在兴隆酒楼俨然成为清平县第一酒楼,读书人都来得比往常多。

现在出门,再没人说他没有二弟会经营了,反而都夸父亲后继有人。

在座的都是赵崇朋友,跟他臭味相投,俱是出手散漫的豪爽之人,纷纷捧着夸赞——

“我就知道大哥不是一般人,定能做出番伟业!”

“这般气魄,其他人哪里比得上?”

“就是就是!”

几人边吃酒边吹牛,正说得痛快,忽然有个靠窗的站起身,结结巴巴地道:“大、大哥,老父母往你家去了!”

“啥?”赵崇的酒瞬间醒了大半,往下一看,果然见县令大人和另一个面白无须的男人骑着马,打着仪仗经过。

那前头领路的,可不就是他的小厮?

“我回去看看,帐记下就行!”赵崇说完,大步来到后院,跨上马就抄小巷往家中奔去。

他脚程快,收拾停当后谭县令一行才到。那面白无须的男人果然是宣旨的天使,问了几句确认是赵家后,就打开朝廷旌表,抑扬顿挫地念起来。

原来是朝廷表彰赵崇,然后将厉夫人封为了七品孺人,并发赏赐若干。

这封赏出人意料,赵家上下俱是大喜,赵平指挥着全家上下殷切款待,忙得不亦乐乎。

后宅里,厉夫人捧着孺人冠左看右看,好半晌才小心供奉到菩萨前,暗自祈祷菩萨保佑她和赵崇。

翌日,顾玉成难得休沐在家,恰好赶上赵崇过来送礼。

除了八匹布和六只腊鸡腊鸭,还有一匣银子。

十两一个的小银锭子,白晃晃,圆胖胖,在匣子里码得整整齐齐。

作者有话要说:三更啦~

PS:从明天开始中午12点更新噢,得调整下时间233

第26章拿到润笔

顾玉成只有一个老师,这老师还比较随性,于是他的时间就完全跟着老师走,日常都是每天上午上课,下午自习。晚上怕费眼睛,就只默默背诵,不再看书。

赶上顾仪出门游玩,挥手给他放假,顾玉成也不敢放松,照常做功课。

靠着这股自制力,顾玉成坚持维持住了十天一休沐的节奏,今天恰巧是第三天。

没成想就碰到赵崇来送礼,还是这么重的礼。

顾玉成急忙拒绝:“大哥折煞我了,这是要做什么?”

赵崇嘿嘿嘿嘿地乐了一会儿,才解释说是厉夫人被封为孺人,他也得了县令嘉奖,特意过来感谢顾玉成。

“这士农工商,商字排在最底下,虽然有钱,但掣肘颇多。每年为了拉人情关系,送出去的银子不计其数。贤弟一心为我着想,出谋划策,是我赵家上下的恩人,可千万莫要推辞这点谢礼。”赵崇言辞恳切地道。

赵崇是真的感谢顾玉成。孺人封号虽然是本朝外命妇的最底层,那也是朝廷封号,县令见了都要以礼相待,遑论是其他百姓?

有了这个封号,又搭上谭县令的关系,赵家以后在清平县的生意就好做许多。

他虽然没有受到朝廷嘉奖,但年纪轻轻就为母亲得了恩赏,孝子名号打出去,比少东家的头衔好用许多,连岳家都特意过来道贺。

认真说起来,他也不过是给了顾玉成一个管事职位,每月才一贯钱,还是因为顾玉成帮忙在先。而顾玉成为他赚的好处,又何止二百两?

要不是厉夫人说送钱太多以后不好来往,赵崇简直想送一千两!

“既然如此,小弟就却之不恭了。”顾玉成含笑恭贺一番,痛快收下了礼物。

赵家财大气粗,二百两对赵崇而言都不算什么大钱,现在风光受封,自然要过来感谢,他再一味推拒就显得不近人情了。

而且上次是派个小厮来送礼,今天却是赵崇亲自过来,诚意十足,为的不外乎巩固关系,以后好继续走动。

他要真不收,等于直接宣布和赵家断了关系。

顾玉成也不是扭捏之人,收了礼物,又带赵崇见过王婉贞和顾玉荣,便邀他在家吃午饭。

“我别无所长,唯在吃食上有些小聪明,今天就让大哥尝尝我的手艺。”

顾家房间小,又只顾玉成一个男丁,赵崇不好在屋里久待,拜过王婉贞之后就坐在院里的方桌前,看顾玉成叮叮咚咚切菜剁肉,动作颇为熟练。

赵崇好奇道:“都说君子远庖厨,顾兄弟你一个读书人,怎的这么会做饭?”

“其实我只会干些力气活,一会儿收拾好就送到厨房让我娘做了,大哥不嫌我粗鄙就好。”顾玉成说完,将切好的鸡块泡到水盆里,先浸一浸血水,又取出块豆腐切成小块儿,将一应食材都送到厨房,这才洗了手,坐下和赵崇一起喝茶。

得亏他拜师后想着可能哪天要有客人,就买了个茶壶,打了口厚实的炒菜锅,不然今天还真不敢留下赵崇吃饭。

顾玉成暗自庆幸的时候,赵崇也是悄悄松了口气。

从前他和顾玉成来往,虽然兄弟相称,但比顾玉成有钱有势,又是兴隆酒楼的东家,底气十足。然而现在顾玉成对赵家有恩,又拜了名师,以后必然要科举做官,就和赵家这商户不在一个碗里了。

昨日谭县令都说,清泉居士这次收了个好学生,颇为勤勉。

两相叠加,赵崇就有点底气不足,甚至怕顾玉成学成他表弟那酸儒模样,不屑跟他来往。

没想到顾玉成不但亲厚一如既往,还亲自下厨……赵崇一颗心慢慢放回去,等到吃饭的时候,已经发挥豪爽本色,将顾玉荣逗得咯咯直笑了。

顾玉成特意将一碗炸好的豆腐泡放在赵崇面前:“大哥尝尝,这是豆腐块下到油里炸出来的,晾一会儿就胀起来,别有滋味儿。”

gu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