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爷的躺赢人生[清穿] 完结+番外》TXT全集下载_29(2 / 2)

gu903();做阿玛的胤祯,还是少不了要操几份心,尽管他的操心只是跟四哥提一提,具体如何规划安排大都是四哥的事儿。

“皇家学院是给侄子们建的,侄女们是不是也该有处专门读书的地方,之前为了安抚蒙古,嫁过去了那么多的公主格格,所以安排的教育也是针对这方面的,但眼下大清国力日渐增强,就算是安抚蒙古,也可以换用别的方式了,四哥这几年就没给蒙古那边指婚,这要教给侄女们的东西,是不是也该换一换了。”

胤祯虽然没有女儿,可能这辈子大概也不会有旁的儿女了,但这不妨碍他给侄女们谋福利,都是从小在他眼前晃悠过的孩子,有些不必吃的苦头,又何必非要去吃。

就好像埋下一颗种子去,或许多少年后,就真的可以等到它发芽。

皇家学院都已经建了,再建一个皇家女子学院,也不过是顺手的事儿。

四爷没什么意见,这事儿旁人不会提,他自己也想不起来,十四弟倒是一如既往,从前的时候是为姐妹着想,如今是为侄女们着想,若是有女儿的话,十四弟怕是要把女儿宠到天上去了。

不过很是可惜,十四弟的女儿缘比他还要浅薄,他好歹还有个女儿,十四弟这么多年了,就只得了一个弘易。

皇家学院初定的院长是理亲王,皇家女子学院这边,院长的身份也不能低了去,太皇太后和太后年纪都大了,不合适。

皇后也不合适,一则是后宫里边事儿太多,二则是怕皇后做女子学院的院长成为传统。

四爷属意弘晖,所以让皇后做院长没事儿,但谁知道到了弘晖当皇帝的时候会是什么样的情况,若是弘晖的嫡子不争气,那就不能把这样的权柄送到弘晖的皇后手里。

子孙后代的变!变数还多着呢。

所以想来想去,兄弟俩还是觉得,温宪来做这个皇家女子学院的院长更合适。

年龄合适,身份合适,能力也足够。

只不过,温宪可能又要忙起来了,好不容易培养出来一个宁楚格做帮手,这才轻松了两年,去年下江南玩得痛快。

面对哥哥和弟弟给她安排的重任,温宪义不容辞,只是要了几个帮手,也不能说是要帮手,应当说是请求允许她另外找帮手。

找的也不是旁人,而是曾经的四妃,现在的太后、宜太妃、惠太妃、荣太妃。

这可是康熙年间管理后宫的人,还是在后宫激烈‘拼杀’当中活下来的胜利者,康熙年间进宫的女子有那么多,但是能活下来,保住儿子,还能位居妃位的,可真都是凤毛麟角了。

这几位都是高手当中的高手,不管是管理学院,还是到时候给学生们上几节课,微微露点皮毛,就够学生们认真思考学习的了。

继皇家学院和理亲王府之后,胤祯又给工部额外找了项差事,建皇家女子学院。

还是一脉相承的风格,教室多,演武场大,唯独住宿条件艰苦,男院和女院并没有什么区别。

男院、女院,还有理亲王府,是根据设计图定稿的时间,分别开始动工的,男院最早动工,也是最早竣工的。

可女院明明是最后一个动工的,却赶在理亲王府之前竣工,竣工的时候,理亲王府的建造才完成一半。

据说负责建男院的那帮人,竣工之后也被安排过去一块建女院了,经验完全照搬,工作效率大幅度提高。

这也导致建出来的女院,几乎就是跟男院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也就是位置不同,门匾差了两个字。

而且这两块门匾上的字,都出自一人之手,全是四爷亲笔题写的,没偏没向。

第81章二更

雍正六年,两处皇家学院陆续走上正轨,颇有几分不分伯仲的意思。

男院这边儿,读书的学生有皇上的两个儿子,有各个王府的世子,身份最低的,那都是出自朝臣之家,不再是作为伴读,而是正儿八经的学生就读。

哈哈珠子已经取消了,每人限带一个下人,要么是书童,要么是太监,反正名额是只有一个。

院长是重新回到人前的理亲王,这位爷淡出大家的视线已久,不过一出来那就是万众瞩目,也让无数人在心里暗叹,皇上心真大。

跟男院比起来,女院之所以备受瞩目,是因为院长和四位主任来头都太大了,以至于官宦之家几乎有超过半数,都挤破了脑袋要把女儿送进来读书。

院长是掌管育婴院的温宪公主,四位主任,要么是太后,要么是太妃。

虽然众人不知道‘主任’是干什么的,但这四位都是身份不得了的人,但凡自家的女儿能受到任何一位的认可,那名声可是就要跟着水涨船高了。

就算是没有得到这几位的认可,能够进到这家学院来读书,本身对于家族和女儿本身也是一项荣誉。

所以女院跟男院一样的炙手可热。

不过除了皇室子弟外,其他人要入学,是需要通过考试的。

除了考试外,入学的要求就是针对所有人的了,也包括了皇室子弟。

男院这边,外室子不许入学,德行有亏者不许入学,说到底名声是个好东西,无论家世如何,年纪几许,都应当爱惜羽毛。

女院这边,要求就只有一条,裹足者不许入学。

其实满蒙两族的女子并没有裹足的习惯,八旗当中的汉军旗,也少有裹足的女子,这个要求其实并不会筛下去几个人,不过是想向天下人表明立场罢了。

这一点是胤祯向五姐提议的,随后两个人又询问了四哥,最终定下来的。

如果可以选择的话,应该没有几个人会愿意把脚裹成那个样子,这世道对女子不公,裹足不就是最明显的例子,强行放足,得不偿失,朝廷能做的也只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这一点四哥现在就做的挺好,后宫之中并没有裹了足的小脚女子!子,不像皇阿玛的后宫,不过,纳小脚女子入宫也是皇阿玛执政后期的事情,希望四哥不会重蹈皇阿玛的覆辙。

不管怎么说,两处学院建成之后,基本上就跟胤祯没什么关系了,弘易都已经十岁了,一块读书的有相熟的堂兄弟,也有一块长大的表兄弟,怎么看都不至于不能适应学院的新生活。

胤祯的‘黏糊’,托九哥和弘暲的福,在小辈当中可以说是众所周知,当然也怪他自己,家长里边,他确实是去阿哥所看儿子最多的一个。

不过眼下是没这机会了,皇家学院是全封闭式的管理,每半个月有两天的假期,但是除了假期外,学校是不允许家长和学生出入的。

胤祯在自家二哥那儿也没这份特权,除非他愿意去皇家学院做老师,可老师哪是那么容易当的,他一头要管着京城的治安,另一头还要负责工部,可万万没有时间再去做老师了。

所以,只能每隔半个月接儿子上下学一次,也就没那么打眼了。

去接儿子就不能不去接额娘,五哥跟九哥都商量好了,两个人轮流接宜太妃,三哥没有可分担的人,只能是自己去接。

四哥日理万机的,也就偶尔才过来接一次额娘,剩下的时间大多都是他的。

好在,这些‘大佬’们课不多,一个月也就是过来两三趟的样子,不必每天接送。

惠太妃虽然儿子不在大清,但是孙子在,弘昱每次都过来接人,从未落下过。

这四位‘大佬’,早些年的时候比的是恩宠、是位份,后来比的是谁的儿子更有出息,现在比的是谁的儿孙更孝顺,可以说是较了一辈子的劲儿。

自家额娘早先明明也不是争强好胜的性子,但在比儿孙孝顺这事儿上,还真是挺争强好胜的。

胤祯自己过去接,老太太就是冲他笑一笑,路上聊聊天;他要是带着弘易一块过去接,那肯定就被邀请一块用晚膳;要是带着弘易和弘晖一块去接,老太太就不回宫了,去五哥家中用膳,跟宜太妃一块儿。

工部造船已经两年多了,如今总算是有些样子,大笔的银子砸下去,在第一艘航船试行成功后,总算是可以投入量产了。!。

武器这边有戴老先生,胤祯虽然被这位不断问询,很是苦恼,但不得不说这位绝对是天才,别看胤祯脑子里装的东西多,但真让他实操,绝比不上戴老先生的速度。

户部这边早就已经准备好了商队,九爷敏郡王向来都注重实干,商队之中虽然都是清一色的朝廷官员,但年轻的官吏,都在他的商队里干过。

积累了经验不说,能够入选的年轻官吏,也都是在做生意方面稍有特长的,否则不可能被筛选进来。

要不是已经在朝廷做了官,他都想把这些人挖去自己的商队了,绝对都是人才。

雍正七年的时候,一切终于准备就绪。

初次航海,风险极大,敦郡王是主动请缨要带队的,敏郡王跟敦郡王向来都是焦不离孟,孟不离焦,在敦郡王请缨之后,敏郡王也请缨要跟着前去。

敦郡王善武,这么多年也没把武学放下,在兵部待了几年,去年又在丰台大营练兵。

这两个人就算不主动请缨,那也是这次出海的热门人选。

除了这二人之外,此次出海的人里,还有胤祯的一个老熟人——洪石。

洪石在雍正初年就被他调来了禁军,这些年可谓是兢兢业业,已经连升两级了,若是是再想往上升,必须得有点拿得出手的功绩。

京城一片太平,就算有几个宵小作乱,也称不上是拿得出手的功绩,胤祯瞄准了这次出海。

朝廷第一次出海,意义重大,先不说史书上怎么写,洪石能不能借此在史书上留名,但绝对可以借此再升一级。

至于安全方面,工部这边有八九成的把握。

胤祯也不是自行做的决定,这件事情的利弊和可能的风险,不必他说,洪石也明白,也愿意去搏一搏。

最后由这两位郡王带队,带着商队和大批的!的货物,还有礼部的官员,以及四千装备精良的禁军,船队上还带了两座子母炮。

船队中有经验丰富的水手,有钦天监善于推测天气的官员,有住在海边经验老道的渔民,都是为了尽量避免风险的。

在反复商议之后,大清出海的事情到底没有写信告知直郡王,毕竟直郡王离开大清太久了,也已经久不受大清掌控,如今有什么心思,还真不好猜。

就算直郡王一大家子包括额娘惠太妃都留在大清了,可以不能保证直郡王没有起旁的心思。

大清第一次出海,要达成的目的不过三个,其一是绘制路线和地图,其二是做生意,其三是与外族建交。

并没有关于直郡王,还有老八和郭络罗氏的任何命令,前两者可能已经经营了很大的一波势力,郭络罗氏是大清的罪人,但眼下还不能浪费时间去找一个罪人。

船队出海的第一个月,大清就迎来了国丧,七十七岁的太皇太后驾崩。

这是大清目前为止最为高寿的太皇太后了,前一位孝庄皇后,去世的时候七十四岁。

在太皇太后的灵位前,一片哀戚,已经年近四十的恒亲王,哭到抽噎,温宪在中间直接哭晕过去了,还有理亲王,眼皮子都是肿的,脸上的悲痛之意更是明显。

胤祯想着老太太生前的慈爱,眼泪也是止不住的往下流。

就连曾孙辈儿,像弘晖、弘易、宁楚格他们,也都哭得情真意切。

这一次胤祯没有闻到姜水的味道,也没看到哪个人假惺惺的掉眼泪,跪在他身边的这些人,每一个的悲痛都是真实的。

孝惠皇后,逝世的时候已经是高龄了,并且是无疾而终,生前并没有受到很多的痛苦,死后又有这么多人为她悲痛,也算是无憾了吧。

第82章一更

胤祯今年已是而立之年,正是男子一生当中最好的时候,也是最忙最累的时候。

作为孙辈,他需要给太皇太后守孝一年,一年之内,都不能吃什么荤腥,即便有豆制品,有乳制品,这些玩意儿并没有算在荤腥之列,终究是尝不出肉味来的。

固然他的守孝之心是虔诚的,但可能还不够虔诚吧,不过是守了三个月的孝,就已经是馋肉馋的不得了了,尤其是夜深人静,从衙门回来的时候。

到底是没忍住,让厨房做了一桌子素肉呈上来,所谓素肉自然是用素食来做的,只不过尝起来有肉味儿。

胤祯以往嫌弃这样做不够虔诚,对已经逝去的太皇太后,他打心眼儿里是很尊重的,但仅仅三个月,到底是没能忍得住诱惑。

看来他确实是没什么做出家人的资质。

胤祯这三个月可是忍得相当辛苦,几乎不与福晋和儿子在一块用膳,他自己想虔诚一把,没必要拉着福晋一块,儿子小小年纪,正在长身体的时候,就更是不必了。

gu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