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爷的躺赢人生[清穿] 完结+番外》TXT全集下载_4(2 / 2)

gu903();德妃夸孩子夸得含蓄,温宪不好打击十四弟的自信心,干脆没说话。

四贝勒倒是想纠正一番弟弟的审美,但现在明显不是时候。

额娘刚夸了十四弟,他要是这时候直接说让十四弟从头好好学,既让十四弟没面子,也驳了额娘的面子。

从过往的经验上来看,他这会儿最好还是保持沉默,纠正十四弟的审美,完全可以放到私底下。

胤祯画的‘全家福’,并不是捕捉了某一个画面,而就像是现代大家站起来摆好姿势照相一样,大家伙都是站着的,目视前方。

皇阿玛站c位,额娘和四哥一左一右,并且位置稍稍靠后,并不是跟皇阿玛站在一条线上。

胤祯在起初构思的时候,就已经注意了等级秩序。

额娘旁边就是温宪了,胤祯自己是站在了四哥的旁边,一家五口人,在画上倒是也并不拥挤。

至于画上的背景,也不是屋子里边,而是行宫里的小池塘,里面养了几只鸳鸯,上面搭了石桥,桥旁边还种了垂杨柳,现如今的柳叶还是嫩绿色的,看起来生机盎然。

四贝勒还想着怎么纠正弟弟的审美呢,德妃就已经做主把这画留下,让人裱起来,到时候就挂在永和宫正殿的侧厅里。

“额娘要不再想想?十四弟的画跟侧厅的布置风格不太一致,额娘若是喜欢的话,倒不如挂在卧房,也能日日瞧见。”四贝勒硬着头皮道。

侧厅是额娘用来待客的地方,画若是挂在那里,宫里边的其他娘娘也能看见,十四弟也能经常见到,现在十四弟或许不觉得有什么,可等到将来有了正常的审美,肯定抹不开脸。

挂在卧房就不一样了,额娘的卧房,除了身边的下人之外,进去的也就皇阿玛和额娘两个人,不至于让旁人看了笑话。

“女儿也觉得挂在卧房比较合适,侧厅更适合挂山水画。”温宪紧跟着开口。

十四弟这画最适合的,还是卷起来,放进库房里妥善保存,而不是挂出来供人观赏。

胤祯没有对审美进行自我怀疑,就是这画技,自己的本事自己清楚,跟大家那是没得比,这画也就是一家人留着自己欣赏,挂在外头的,还是最好用一些名画。

“额娘还是把画挂了在卧房的内间吧,咱们自己观赏,就不用旁人看了。”

这画上就她们五个人,要是让宫里的其他人看见,确实挺惹眼的。

德妃也并非是喜欢炫耀之人,皇上给她的好多赏赐,都放进库房压箱底了,并没有拿出来炫耀,但儿子的孝心跟皇上的宠爱,又怎么能一概而论。

难得这三个孩子意见这么统一,尤其是温宪,这孩子不爱说话,更不爱发表什么意见,好不容易表一次立场,她这个做额娘的,自然不会不答应。

“老四和温宪若是有空,也画上一幅,额娘都给挂到卧房去。”

十根手指头,即便长短不一,那也都是自个儿的手指头。

别说是三个孩子的画了,就是六个孩子都在,人人都画上一幅,她那卧房也都挂得开。

四贝勒和温宪能怎么说,还好是挂在额娘的卧房里,即便画作对比明显,也不至于丢了十四弟的面子。

第12章

要说胤祯,还真是心里头一点数都没有,就算是知道自己的画少了些意境,也没觉得审美差那儿了。

在画过了‘全家福’之后,给皇阿玛画的画作也是以人物画为主。

到了江南才知道,这里最迷人的地方并非是小桥流水,也不是亭阁楼台,而是路上穿着长袍马褂的读书人,学堂里少年们朗朗的读书声,街市上说着一口吴语的小商贩,还有带着面纱、撑着油纸伞的女子们……

江南文风重,从古至今,才俊不知出了有多少,在这里经常能看到拿着书本的年轻人。

胤祯以前对于古代书生的印象,大都是一袭白衫,头发简单的束起,或是用一条纯色的发带,或是用一只普通的木簪子,那肯定不是像他现在看到的这样。

长袍马褂也就罢了,关键还在于发型,清一色的月亮头,戴上帽子还好些,不戴帽子露出光溜溜的半个脑壳,那可真是……有点儿不太雅观。

胤祯最不能习惯的就是这月亮头了,放在别人身上,他看着别扭,放在自个儿身上,每隔几日便需要剃一次头发,冬日的时候嫌它冷,夏日不戴帽子,又嫌它丑。

这满大街的月亮头,看得人眼晕。

胤祯外出采风十日,画了四幅画,全都是人物画,一幅画的是街市上的小商贩,在跟客人讨价还价。

一幅是学堂里的场景,瞧起来只有四五岁的小家伙们,摇头晃脑地跟着先生在读书,有头歪左边,有头歪右边,还有干脆是斜着的,先生闭着眼睛,双手放在背后,一只手上还拿着戒尺。

第三幅画,画的是农人耕作的场景,春耕早就已经过去了,地里的庄稼都已经长出来了,一片绿油油的,农人们是在除草,年长的都拿着农具,小孩子们则是空着手在地里拔草。

最后一幅画,画的是纺织作坊里的场景,这也是唯一一幅只有女子的画。

胤祯总不能送皇阿玛一幅未婚女子上街买东西的画,在作坊里辛勤劳动的女子,画在画上就合适多了,这些女子都是已婚的,甚至有的都已经做了祖母。

这些是纯粹靠手艺吃饭的人,每个人一天大概能挣三四十文钱,最为娴熟的技术工,一天的工钱甚至能拿到八十几文。

当然了,江南最好的纺织女工并不在作坊里,而是在官方的织造衙门,每日的工钱也要比作坊里稍微高出来些。

这些手艺好的女工们,收入要比寻常百姓家的男子都高。

按照现在的物价,六文钱就能买一升米(两斤左右的大米),每天能拿到四十二文钱,一天就能买七升米,一个月就能买二百一十升米(四百多斤大米)。

普通的五口之家,一个月的开销,差不多也就是在一千文左右。

当然了,这些钱对于皇子阿哥来说,连打赏下人都不够,打赏下人都需要用银子、用金子,什么时候用过铜板。

他只是觉得,生产力在某些方面并不弱于男子的女子们,地位应该再提高些。

别看江南文风重、商业发达,但是女子的地位还比不上京城那边儿呢。

也不知道是不是他想岔了,这些个文人书读的越多,对女子的禁锢就越是厉害。

这四幅画在送给皇阿玛之前,胤祯先拿去给四哥瞧了。

还是跟之前差不多的画风,虽然配色少了,使用的色彩不再那么繁多,但那是因为普通百姓没办法打扮的那么光鲜亮丽,而不是十四弟的审美纠正回来了。

但总的来说,要比之前送给额娘的那幅画顺眼多了。

最显眼的纺织女工的这幅画,年迈的、脸上已经有了皱纹的女工,年轻的、尚且还需要戴着面纱的女工,当然大多数女工的年纪都在二十岁左右,眼睛还没有熬花,技术又都已经练出来了。

这幅画上画了有二十几个女工,在同一间屋子里做纺织,衣着朴素,头发上也多是绑着布条,没什么精巧贵重的饰品。

时下,还是以山水画为主,主攻人物画的画家不多,关于女子的画像也有,但大都是美人,官家小姐、夫人,或者是宫里的妃嫔,富裕之家的女子,这些画都是不能外传的,再是精美细致、惟妙惟肖,都只能束之高阁。

几乎没有人为纺织女工作画,最起码这是他看到的第一幅纺织女工的画。

倒也没什么值得震撼的,只是有些惊讶吧,惊讶于十四弟居然会去纺织作坊,而且还专门为这样一群地位不高也不美的人作画,这画原是要送给皇阿玛的。

“怎么想起去纺织作坊的?”

那里不比街市,不比学堂,甚至不比乡野有趣。

胤祯倒还是挺认真的,来之前他就想过,四哥有可能会问有关于这幅画的问题,怎么回答他都想好了,只是也不敢一股脑的把自己的想法都说出来。

“纺织品是江南最具盛名的商品之一,这最大的功劳不在商人,不在男子,而是在这些女子身上,我就是想去看看她们是如何做工的。”

说来也是有趣,甚至在他这个后世之人看来,完全不可思议的一件事情,那就是江南的女子们,官家夫人也好,普通农妇也罢,但凡女子,要么会织布,要么会绣花,简直是必备的技术。

不可思议。

“我派人打听了这些纺织女工的工钱,像这种私人的作坊,每人每天的工钱能有四五十文,织造衙门的工钱那就更多了,像普通家庭,不外出做工的女子,在家里纺纱,一天也能赚个二十文,如此看来,单就对家庭的贡献来说,女子并不弱于男子。”

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女子既然能够承担一半甚至一半以上养家的重担,那地位上自然也是要有所提升的,不说男女平等,但总不该是现在这般。

四贝勒点了点头,十四弟能说出这番话,显然是让人仔细调查过的。

“有些女子确实比男子还要能干。”

不光是养家,政治上不也如此,历史上可从来都没少过垂帘听政的太后,唐朝更是出了一位女皇帝,政治手腕没比男子弱。

“那既是如此,女子地位也应该有相应的提升吧,我就不信了,女子的才艺全都在纺织上。”

现如今,要求女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越是条件好的人家,越是不允许女子抛头露面,绣出来的物件不能外传,作出来的诗也只能在闺阁中自我欣赏,若是被外男知道了,那便损了名声。

事实上,别看纺织作坊里的女工赚的多,但好多人家是不允许女子出门做工的,甚至以此为耻。

这大概是他出宫以后,感触最深的地方了,世道对女子不公,已经到了严苛的程度,尤其是民间的女子。

没出嫁的时候,兴衰荣辱都在父兄身上,出嫁以后,又全都寄托在了夫家身上。

仿佛是依附于旁人的物件,所有的希望和前程只能寄托在别人身上。

胤祯从没有想过,这片土地上有一半的人,要这样生活。

四贝勒诧异地瞧了弟弟一眼,这话倒是也没什么问题,女子的地位不比男子,而且从历史上来看,女子的地位是在逐渐降低的,之前还出过女政治家、女将军、女商人,但到了现在,女子已经很难再出头了。

真要说起来,其实满族女子的情况,是要比汉族好些的,但是自从入关以来,汉族女子的地位没见提升,满族女子的地位却跟着下降了。

“现在还不到你关心这些的时候,好好读书吧,书里面是有答案的,如果这个答案不能说服你,等到入朝参政了,你再好好调查。”

这不是哪个人能解决的问题,甚至连皇帝也没法解决,朝廷还曾经让女子放足,可这么多年来一点成效都没有。

当然,‘放足’已经不单纯是女性的问题了,它还牵扯到了两个民族之间的关系,在这方面朝廷也不敢太过激进。

胤祯知道书里有什么答案,几千年了,主流的学派都是儒家,而在儒家的典籍上,不难看出对于女性的压迫,这压迫甚至是在逐渐增长的,大抵也是符合了统治者的意图。

如果他这辈子生活在普通的百姓之家,甚至是官宦人家,都不会存心给自己找麻烦,因为找了也没有。

但他生活在帝王之家,父亲是当今的皇帝,哥哥是下一任皇帝。

皇帝不能改变的事情有很多,但作为这片土地上影响最大的人,他们是最有可能改变历史走向的,哪怕只是些微,甚至没有办法对后世作出任何的影响,最起码现在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一半的人,是有可能改善现状的。

如此,便是最大的功德了。

胤祯不是慈善家,也不是修道之人,所求的不过是无愧于心罢了。

这四幅画最终在南巡之前,被完完整整的送到了康熙的案上。

不同于四贝勒,康熙看得没那么仔细,想得更没那么多,大清朝有那么多事情需要他处理,有那么多的地方和人需要他关注。

胤祯即便是他的儿子,也不过是一个年仅十一岁的小小少年罢了,能把一个十一岁的孩子想得多深奥呢。

这四幅画摆在面前,不过是看稀罕罢了。

是挺稀罕的,从之前画给德妃的画,就能看出十四的审美和画风跟大多数人不太一样,如今更是验证了这一点。

过分追求真实,色彩使用大胆,可却偏偏失了意境,这就仿佛没有画眼睛的龙,龙纹再是逼真有什么用,龙爪再是锋利有什么用,最关键的地方没画上,也就没了灵气。

第13章

胤祯近来收到了不少礼物,大多是四哥送的,还有一小部分是五姐送的。

往日四哥送他最多的东西便是字帖了,近来不送字帖,改送画了,有四哥自己画的,也有旁人的画作,山水画有,人物画有,花鸟画也有。

五姐送的就全是自个儿的画作了,清一色的花鸟画,以花为主,各色的花卉都有,明明是在春日,可桃花杏花荷花梅花……四季的花卉挨个画,压根就没受着时令的限制。

画都是胤祯画不出来的好画,若是传到几百年以后,那每幅都能值大价钱。

只不过现在他要这么多画做什么,都是哥哥姐姐们的心意,又不能拿去送人,自己拿来欣赏的话,也用不了这么多吧。

不过好歹也是‘亲情的象征’,就算是放到库房里压箱底儿,那也得要好好保存。

四贝勒和温宪不光是给胤祯送了画,还给德妃也送了画,毕竟做额娘的亲自说了,儿女哪能不当回事儿。

‘全家福’已经有了,四贝勒送给德妃的是一幅山水画,画的是来时路上经过的一处山川,并非名流大川,气势也不够磅礴,不过却是多了几分野趣。

温宪送给德妃的是花鸟画,是一幅菊花图,额娘对于花卉没有特别的偏好,但皇阿玛是有的,宫里人人都知道,皇阿玛最喜菊花,爱慕菊花的品性。

三个儿女的画作算是集齐了,德妃最喜欢的还是小儿子的画,不光是摆在那里看着显眼,关键是漂亮好看。

女子嘛,终究少不了爱美之心。

江南之行,时间多耗费在路上了,在行宫连一个月都没有待满。

不过对于康熙来说,目的已经达成了,在行宫逗留的这段时日,只是完成了南巡的一部分差事,来回的路上他也是要召见人的,甚至要特意停下来四处走走看,亲眼瞧一瞧民生。

回到京城的时候,已经是五月份了,天气渐热,不耐热的人已经换上了薄衫。

太子出城门几十里,跑出来接驾。

这伴驾的人,自然也不能继续在马车里坐着、在马背上骑着,国之储君过来接驾,他们这些人自是要下来迎接的。

gu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