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1 / 2)

贾代善:这还让我有啥好说的?

于是双方约了日子,由林如海重新上门拜见贾代善。同时贾代善也打算安排夫人也见一见。

谁知史夫人正在跟人生气,连丈夫都不愿理会。贾代善不得已,去长子与长媳那里打听,才从张氏那里打听到消息:王家竟然要悔婚!

原来守备府王家原本已经说定了,贾政一中进士,便向王家提亲,两家安排安排走个程序,年内就能完婚了。

谁知王家的消息特别快,这边红香圃的簪花宴刚刚被打断,王家已经听说贾政犯了大事,被直接送上顺天府的大堂了。

身涉科场弊案,再一下顺天府大牢,这哪里就还能全须全尾地出来?往后还哪里来的功名?这样的女婿,往后还怎么能要?

于是王家不干了。

史夫人却咂摸出另一种滋味:你王家消息知道的那么快,敢情是在我贾家里安排了人?这都还不是亲家呢,就赶着打听对方的隐秘,这王家算计得好远呀!

史夫人当天就和王家夫人大吵起来,后来闹得相当不堪。待贾代善寻去的时候史夫人鬓发散乱,衣衫不整,脸上还挂了点小彩。

贾代善:这下倒好,亲家都还没做成呢,先成了仇家。

因这件事,贾政的亲事便彻底黄了,尽管后来峰回路转,贾政的功名还在,取中的名次还在,甚至因为他在整个事件中的表现,他的名誉也还在。

但是贾政事先说好的亲事不存在了。

荣国府里,反而是年纪较小的贾敏先说定了终身林家从姑苏千里迢迢地上京,相看了贾敏之后,简直是一百二十分的满意,当下两家定亲,约定等贾敏及笄之后开始操办婚事,但京中大户人家,婚事操办起来十分讲究,操办个一年半载的原是常见。因此贾敏要嫁林如海,估计要到她十六岁,十六岁半的样子。

饶是如此,贾代善还是心疼闺女,打算拖到闺女满十七岁,再说出嫁的事。

林如海至此还完全不知道他的追妻之路兀自漫长,但说定了亲事,他便真如常言所说的人逢喜事精神爽,整天都乐呵呵的,合不拢嘴。

贾政则完全是另一个极端。

他原本还挺为自己的品行高洁、信念坚定感到得意,谁知被未婚妻家中这般无情地拒绝,贾政很有些受伤。于是他闲来写了很多托物言志的诗,大多都是感怀不被理解,无人欣赏的。这些事被贾敏看到,委婉地评价说二哥的诗如今终于是言之有物了一些。

但不久,荣国府就位贾政另说了一门亲。

史夫人早先为贾政说了王家女儿之后,也并不是说就吊死在王家这一棵树上,王家亲事未成,史夫人手上还有无数的预备人选。

而从这些预备人选之中赶紧重新择一,这已经成了史夫人现阶段最重要的工作没有之一只要她能为贾政说一门妥当的亲事,而且比王家为王家小姐寻找下家的速度要快,史夫人就赢了!

果然,史夫人利用她在京中广博的人脉、荣国府优秀的名誉与人气,并且暗示了贾家根本就是半个皇亲,便用最快的速度,重新为贾政说了一桩亲事:对方也是江南名宦之家,姓李,其兄李守中正任着国子监祭酒。与李家联姻,能为贾政平添很多助力。

贾放听说这件事险些惊掉了下巴:贾政没有娶王夫人,反而娶了原著中李纨的姑姑?瞧这剧本改的。

史夫人为贾政说合了李家的女儿,而王家那边还没有动静,便以为自己把王家压过一头,从此扬眉吐气了。谁知过了两天传来消息,王家女儿即将嫁到史侯府,也就是嫁给史夫人自己的娘家侄子。

原本要娶了做儿媳妇的,一转眼便成了侄媳妇。史夫人竟还是绕不开要和这个姑娘打交道。

史夫人:我

贾王两家的关系从此更加错综复杂,但这些都不在贾放的考虑范围之内。

这天他起了个大早,换上了一身出门见客的衣服,天还没亮,就带上赵成与李青松,直接出了南门,在南门外的送客亭等候。

三爷这是要送什么人呀?赵成实在是纳闷,没听说贾放的亲朋好友有要出京的。

贾放笑而不语,只管在亭中相候。

随着天色渐明,送客亭中的人越聚越多。好些人都相互认识,彼此打招呼见礼。但是见到贾放太过年轻,不像官场中人的样子,因此也无人留意。

终于,南门中一辆驴车吱吱呀呀地驶了出来,后面只跟了一个长随,一个小童。

贾放直觉这就是他要等的人,于是便去官道上候着。待那驴车吱吱呀呀地驶到了,便停在了贾放面前,小童上前,一揭车帘,夏省身从车中出来,双拳一抱就向贾放行礼:三公子,没想到你今天来送老夫

只见这夏省身一身的青布衣衫,满头雪白的头发在朝阳下格外耀眼。贾放不敢由着他这么向自己行礼,当下也一抱拳,郑重行下礼去。

在此等候的人都是来送夏省身的,这时立刻都围了上来,见到这驴车,无不唏嘘,纷纷都道:这真是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老大人千里迢迢南下,竟然只有这么一挂驴车?

是呀,夏大人身为太子太傅,太子与几个皇子跟着他学了这么好些年,一旦外放出京,这几位便连个相送的都没有了,这真令人心冷啊!

夏省身登时嘿嘿地道:陛下让我即日启程,但是也没说一定要我什么时候赶到。若是快马疾驰,我这把老骨头恐怕就这么颠散了。驴车嘛,可以让老朽慢慢地看着风景

贾放便叫李青松过来,将一包东西递给夏省身:这是送给夏大人的一些药物与药方。南方瘴疠之地,乍去恐有水土不服之症。这里有些已经配成的丸药,都注明了功效与用法,还有一些是从民间搜集来的药方,或许对大人有帮助。

大人一路行去都有驿站,我在南方有些下属,会事先为大人打点,大人无须为路途艰劳而烦忧。

夏省身接了包袱,微笑道:贾三爷,你年纪轻轻,竟然比我这个糟老头子都想得周全。说来我还承你的情,当日在你家园中悉心照顾,我竟还不曾谢你。

旁人听见夏省身称呼贾三爷,一下子就悟过来,惊道:这位难道是平南节度使贾放,节制南方州官与广南大营的节度使大人?

登时有前来相送的礼部官员认出贾放,纷纷道:是呀,殿试之后一起阅卷的。

就因为曾经一起阅卷,此刻特地来相送老大人,这位贾大人也算得上是有情有义啊!

额,其实也不能这么说,夏大人这次离京,可能与这位贾大人多多少少一点儿拐七拐八的关系

但无论如何,贾大人既然节制南方州县各官员,想必能够安排人手,在路上照应照应夏大人吧?

皇上也真是绝情,太子太傅,未来的帝师说贬黜就贬黜,这和旁人犯了事那一流三千里又有什么区别?

听着这些议论,贾放并不怎么在意,而是对夏省身道:夏大人,晚辈有一句话想单独对您说,不知您方不方便。

gu903();夏省身马上道: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