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1 / 2)

四皇子小声提醒:上次,三哥提起的,余江的移民

太子摇摇头:那事已经定下,无须再谈了。再说了,不过就几千个人,小事他说着,嗔怪地看了自己兄弟一眼。

四皇子便低下头,不再多说什么。

但是太子大略翻了翻那两本册子,说:但看来这个贾放颇有才情,否则你不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夸。孤现在就着人将他宣来,见一见他。

四皇子登时露出几分喜色。太子便着人去荣府宣贾放觐见,等人走了,他才低头将那两本册子翻了又翻,然后小声问四皇子:老四,以你看那传言是不是真的。

还没等四皇子回答,太子已经自己补了一句:孤让宫中的老人去看过,说是很像!

四皇子无语了片刻,才一字一句地答道:无可能,入外姓,族谱。

太子这才恍然大悟似的哦了一声,一拍头,道:四弟说的是!

去传唤贾放的人迟迟不回,两人在等待的过程中实在无聊,太子便顺带问起:父皇让你查的,旱灾时的那些流言,你都查清了吗?

四皇子遽然一惊,摇头道:尚未,尚未全查清

太子轻咳了一声,没说话。四皇子坐在椅上却更局促,坐得更加板正,大声道:臣弟晓得了。

这才是你该做的正事,太子道,接着又不耐烦地问,人怎么还不来?

贾放从稻香村里出门的时候,正好赶上荣府的人紧催着双文进稻香村去找人。

东宫相召,你算哪根葱,敢耽搁三爷入宫觐见的正事?

贾放一推开稻香村正屋的房门,便听见这样的言语。他连忙出门给双文解围:是我吩咐旁人不得入内相扰的。

荣府来人却立即像见到了香饽饽:三爷真是了不得了,竟能得东宫的传召。太太早就为您备上了吉服。您赶紧的,换上吉服赶紧跟人进宫去。

贾放没好气:知道了知道了!

他肚子里憋着一股气,还不正是为了桃源村新移民的事。在桃源村那里,只略提了一两句,陶村长带头,整个桃源村的村民就都哭了,齐刷刷跪在他面前:三爷救救我们呀!

想想也是,好好一个千人的寨子,现在要迎接三千个传染病人,这究竟是什么道理?

正在他很想找个人吐槽一下出出气的时候,正好东宫就来传召了。

冷静!贾放对自己说。他要面对的是储君,出了差错不但自己倒霉,而且还牵累别人。

一番折腾,贾放换上了吉服,赶到宫中,正儿八经地拜见太子。令他颇为安慰的是,觐见的时候四皇子也在一旁。

太子是个二十多岁的青年,国字脸,眉毛较浓,近看起来比当日在余庆行跟前远远望着时要更威严些,能看出来与四皇子是兄弟,但两人说实话并不太像。

我们两人说了一上午你的这些书

太子态度出乎意料的温和,《万物之理》、《幼学语文》和《幼学算术》三本书整整齐齐地摆在他面前的案上。

紧接着滔滔而来的便是太子的官样称赞,绝对可以套用在京中任何一个公府子弟的头上。

这些书册,是你所著么?太子温言发问。

他们皇家的人,似乎都有同一个特点:声音好听,尤其温声细语的时候,那声音能直沁入人心里去。三皇子是这样,眼下太子也是这样。只有四皇子因为口吃的困扰,这点优势被大大打了折扣。

但太子给贾放的第一印象真的不错对方从这些书籍入手,而这些都是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书籍,当政者重视这些,真令贾放很感动。

但他得说实话,赶紧摇摇头,道:回太子殿下,这些书并非小民所著,乃是小民从正在修葺的大观园中找到的孤本。小民见这些孤本颇有价值,便烦劳他人,寻了相熟的书局替小民刊印出了一些。不过其实他只是请水宪代劳,刊印了《小学语文》和《小学数学》两本。他甚至刚刚才知道天一书局的名号。至于《初中物理》嘛,是四皇子请水宪刊印的。

太子听见格外感兴趣,问:说来听听,这大观园中,都藏了什么书?孤也想见识见识。

贾放:这个

他决心赌一把,如果潇湘馆里的藏书室真的那么神奇,应该可以轻易做到的吧!

回殿下的话,据说那些藏书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应有尽有,不可尽数。不知殿下对何等样的书籍感兴趣?或许小民可以代劳,替殿下找找有没有需要的。

谁知太子的声音却渐渐的有些冷:你可知晓你那大观园原本是庆王废园?

贾放没想到对方转折到这上头来了,怔了怔才道:是

庆王有些学说,当年看来确实别致,但现在看来,却有些不合时宜。因此你在取出其中藏书之时,一定要加以鉴别,莫要给自己无端端带来麻烦。太子的语气一转,立即又变得柔和温煦,似乎刚才那说话冷气森森的,跟眼前这个根本不是一个人。

贾放气结:感情对方是来说这个的。

但是他在荣府里耳濡墨染这么多天,这点做戏的基本功还是有的,当下连声称谢,感谢对方为自己指点迷津,态度好得令太子十分满意。

但是贾放看向四皇子的眼光却带着大惑不解,就差在质问对方:这究竟是咋回事?

四皇子也十分局促不安,颇有些如坐针毡的样子。

对了,你在此前赈灾一事上,建言有功,孤听说你名下有封地,便命附近州县给你封地那里去拨了三千人口。太子话锋一转。

贾放:终于说到正事了。

谁知这事儿让老三给搅黄了,他愣是说江西疫病肆虐,不少州县不得已要将人口迁出。因此一定要将江西受灾的乡民填到你的封地上去。

他拿了大道理来压孤,孤也没有办法。

贾放嘴上唯唯诺诺,心里在嘀咕:好一个没有办法。

眼下木已成舟,是孤对不住你。太子道歉起来倒也很诚恳,不过你也无须太担心,不就是三千人吗?你回府之后,将这事说与你父亲知道,派个能干的管事到南方去,三千乡民,辗转迁移,能有两千人到地头就不错了。剩下的人你看着办,反正是你自己的封地。

就算太子的声音再好听,这一番话说得也太冷血了。

这位国之储君在贾放心中的形象一落千丈,他先是把那件事的责任都踢给了三皇子,紧接着又安慰贾放,让他无须在意看着办怎么处置都行。

这是推卸了责任之后,又全然不顾小民的死活。可能这在太子眼里,这些人人数实在太少,太过无关紧要了吧。

gu903();眼前这个真实而温煦的太子形象,渐渐和旱灾时期那个永远躲在幕后不出面,走到终点时出来摘桃子的太子重合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