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2 / 2)

gu903();林海点点头,叫了一个身强力壮的长随过来,命他背起那妇人,几个人带着那孩子一道,往医馆过去。

医馆的大夫一见到就说:是饿病。唉,最近每天都能见着好几个。说着上前,用拇指使劲掐妇人的人中,掐了片刻,那妇人眼一睁,醒了过来。

贾放:难道就是低血糖引起的晕厥?

那大夫摆摆手:不用吃药,出门,去对面那家茶寮,跟老板说,来二两米汁。老板就晓得了。别让她急着喝,就放她这么半躺着,慢慢一勺一勺地喂只要能吃得下,就死不了。

大夫非常有经验,看样子这几天接诊的这种病人也不少。

贾放和林海连忙张罗着到对面茶寮,买了米汁,让那孩子慢慢地喂那妇人喝下去。

茶寮里卖的所谓米汁,其实就是米汤,大米粥慢慢熬,熬到那里头的米粒全都碎了化了,喂那妇人一点点喝下去,没过多久,妇人脸上便多了一点点血色。

待那孩子将一碗米汁喂完,林海又命人去给这孩子买了一袋子馍和一小罐咸菜,堆到那孩子面前。七八岁的男孩,眼看着面前这两个年轻人,一双眼登时又慢慢地红了。

他爬到贾放面前,重重磕下头去,说:谢谢大老爷!

转头又对林海磕头,说:谢谢公子!

林海与贾放相视而笑。林海笑道:看出差别来了。你这个真正救人的,才是个大老爷。经过这一桩救人之事,林海与贾放之间的关系登时亲近了许多。

两人又问起那孩子,何方人士,如何来的京城。一问才知道,这孩子也是北方人,家里遭了旱灾,一家四口人,丢下家里的田地,一路逃荒南下。在路上先是没了爹,后来男孩的妹妹也没了,只剩娘儿两个,一路来到京城东面。

原本他们这样的流民是进不了城的,但是这孩子的娘以前曾在河北道上某个官员府上做针线嫂,后来这官员升迁进了京。妇人在入京的关卡处报了那官员的姓氏和官职,谎称是他家的远方亲戚,侥幸被放了进城。

他们原以为进了城日子能过得好些,毕竟城里有粮,城外没有粮。可谁想得到,城里有粮是有粮,但是粮价高得离谱,连城里的平头老百姓吃不起,更别说他们这些逃荒来的外乡人。

母子两个身上又没有钱,只能沿街乞讨,讨着讨着那妇人身体越来越弱,那孩子便想出了卖身葬母的法子,想要骗好心人一点儿银钱,却没想到,母亲却差一点真的丢了性命。

男孩说着说着,又忍不住呜呜咽咽地哭了起来。

贾放温言宽慰他: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你是个有孝心的孩子,世上也有人愿意帮你。只不要再行那狡狯欺诈之事了。

男孩伏在地上,郑重朝贾放磕了两个头,表示他记住了。

贾放想了想,又仔细问那孩子:你是真的看过问过,城里每一家粮行,都是那样高的粮价吗?

那孩子忙不迭地点头,说:若是有哪一家比别家粮价便宜,那门槛岂不是要被踏破了?

贾放与林海两人对视一眼,心知确实是这个理儿。

官仓倒是平价放粮,小人夜里去过一次,还没排进那队伍里就被人踢出来了,根本不是我等去买粮的地界儿。

他们说他们都说,今次的大旱与蝗灾都是因为,男孩吞了一口口水,犹豫了片刻,而后才说,是因为试试沙地,德正不修,上天降罪,才会有这样的祸事。两位爷,什么叫试试沙地呀

还没等贾放与林海反应过来,那茶寮老板先发怒了,快步走过来,朝地上啐了一口,对那男孩说:这种混账话别搁在我这儿说,牵连到我这铺子看我不撕烂你的皮!

贾放愣了片刻才反应过来,与林海对视一眼。

那男孩说的,哪里是什么试试沙地,分明是弑师杀弟,再加上德政不修的四字考语这比太学的士子们说什么天人感应还要过分,这等市井之间的流言蜚语,竟明明白白地指向龙椅上的那一位。

也不晓得这男孩是从哪里听来的这等混账话,但是这么点的孩子能将这佶屈聱牙的言语牢牢记住,证明市井之间这种议论不在少数。

眼看着茶寮老板一脸凶相,要把这孩子赶出去,贾放连忙说:这种闲话都是无稽之谈,你千万别记住,一个字也别记住,想也不要想,更加不能对别人提起。

男孩乖觉,赶紧点头。茶寮老板似乎这才舒出半口气,骂骂咧咧地走了。

几个人一时说起这母子两人今后的出路,贾放和林海都觉得他们留在这城里不是办法。他们两人,一个在自家做不了主,另一个是临时留京人士,都没法收容这一对母子。

贾放想了想,问那孩子:如果我告诉你一个去处,但是要出京城,而且要走上一百多里路,路上有可能还不安全但是到了那里就太平了,你和母亲都有饭吃,有水喝,如果帮着做工还能拿到工钱你愿意去那里吗?

既然这对母子没办法在城里立足,贾放唯一能想到的办法就是劝他们出城往西,去德安县的流民营里。毕竟那里有父亲贾代善和四皇子在,贾放很有信心,只要这对母子到了那里,就一定能安然度过这场灾难。

但前提是他们要能平安抵达。

男孩想了片刻,点了点头,说:我愿意。

他像个男子汉似的挺起胸膛,挡在柔弱妇人跟前,脸上表情坚毅,点着头说:我一定护送我娘去去您说的那个地方。

贾放点点头,轻怕他的肩头以示鼓励,将德安县的地名和方位告诉男孩。末了又附在男孩耳边,小声说:在路上如果看到其他和你们一样没出去的流民,你若是看他们人还不错,不会害你和你娘,你就带上他们,大家结伴,一起朝德安县过去。

男孩沉吟了片刻,跪下来冲贾放和林海都磕了头,然后小心翼翼地把林海给他的馍与路菜小心翼翼地系在背后,然后扶着母亲冲两人福了福,这才慢慢转身离开。

等两人走远,刚才那个一脸凶相、愤而呵斥的茶寮老板这时却望着母子两个的背影,摇着头叹息道:可怜,可怜

贾放却与林海对视一眼,两人都说:走!

他俩都觉得有一肚子话想说,得找个妥当地方坐下来商量。

第39章

敢问如海兄,对今日之事有何看法?贾放问。

子放兄弟,由今日看来,城中的情形,怕并不是粮商囤积居奇这么简单啊。林如海压低了声音对贾放说。

这两人找了个热闹的酒楼坐了下来。酒楼里有说书的,说到精彩处,喝彩声此起彼伏,没人在意贾放与林海两个人究竟在商议些什么。

方才一路过来,林海已向贾放透露了,他此行上京,乃是为了明年春闱。别看林海小小年纪,却早已有了举人的功名在身。此次来京是想探访名师,并且在京里找个妥当的地方住下,安心备考。

至于前次贾放见到林海与水宪在一起吃饭,那是因为水宪之母和姑苏林家本就是拐着弯儿的亲戚。林海进京,连临时住处都是北静王府帮着找的。

贾放一想也是,林海不是祖上五代列侯吗?和北静王府沾亲带故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两人一见如故,一致决定以后用表字相互称呼,林海字如海,贾放字子放。

gu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