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动中,招式的变化,没有心意的冷静﹐便没有高度的杀伤力;没有气劲的运用﹐只有手足舞蹈,花拳绣腿,不值识者一笑。在定静中,求气机之培炼发动,仍须在心思清静的前提下,使其身体健全,而自然而然地产生.
真正的华夏武术,求静的工夫乃是孟子所说“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的意思;和“吾善养吾浩然之气>的道理一致。而不论是养心﹐炼气,华夏五千年来圣贤心传,所传的就是这个。谈道统﹐论正统,舍此其谁?
这步工夫,加上拳法﹐义理的融合,不论是向武或文的方面发展,自然就形成一个人的气势﹐气概或气节了。
比如,义理上,培养忠烈思想的,自然具有一种壮烈气势,如武圣关公即是;胸中正直不屈的,自有一股正气,如正气歌之文天祥;飘逸之气,如好剑术的诗仙李白;
豪雄之气,如楚霸王项羽;忠义之气,如《还我河山》的岳武穆等。
这些历史上垂名后世的英雄秀士,虽不以武道的成就扬名于世,但实际上,他们的武功文采,却都是植根在武道的培炼上,才得以气雄万人,雄距一世,在青史上留下不朽的榜样。
然而,凡夫俗子不知道这步工夫的厉害和宝贵,所以一生终是懵懵无知,和草木同生死罢了。
一个习武者最起码的大原则﹐大目标是不能错的.华夏的哲学思想,所强调”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可说是放诸四海皆准﹐颠扑不破的道理了。
华夏文化讲究天人合一,认为那是极高超的境界了。在武道修习中,这是有法可循﹐一点也不玄的。
武术中,讲以人为本。人之一身分为头部﹐身躯﹐腿足,为天地人三盘。上盘吸收天然空气,下盘择取地理灵气,中盘保存人初元气,是天地人一气贯通的。人生天地之间,一呼一吸,无时不与天地连;一动一静,无时不与天地合。
所以说,华夏武术有夺天地造化,参万物化育的工夫。古人所谓参天地﹐赞化育的理想,才不致沦为唱高调,而是确确实实可以循序渐进﹐一步步达成的。
武学的精髓在于博学,也就是所谓的"仁者无敌".练武绝不是逞强好胜,而是修身养性.这一点可以从"武"字中可以看出,"武"字也就是"止弋";意思是和平,不要动用武力.武学之道在于将育德,育智,育体三者全面为一.因此练武不但要身体强壮,而且要讲究悟性,集中心智,慢慢地去摸索。
苏秦也知道练武不是为了杀人的,但是他却这样就杀了人。那么他就违背了一个武者的道意。
gu903();